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根据南怀瑾先生11月15日给人大国学院讲课整理)大家轻松一点,不要那么严肃。

今天我也很高兴,有幸见到了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同学们,这么多未来的国家优秀人才。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啊。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主题是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国学院与国学热贵校(指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纪校长,在你们国学院成立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说他是在开倒车。

当时他也请了我到场参加,可惜呀,我实在是年纪大了,就像元朝的元好问写的那样: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持家倍觉难。

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没能参加。

纪校长请了我两三次,都没有去。

今天也是,很对不起大家,大家都是千里迢迢地过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是一个创造。

据我所知,全国的大学也出现了国学热。

据说,只是据说啊,我也没有深究,有几个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学生都是大老板,十几万的学费哟。

社会上的国学热,好么?坏么?观察国家和社会,好坏是很难定论的,希望大家要冷静面对。

国学与汉学讲国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这里有个问题大家要弄清楚。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一两句话很难概括得清楚。

中国文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人大用国学院这个名称,何谓国学?严格地说,每个国家自己的文化都可称作国学,美国国学,日本国学,埃及国学,等等。

那么中国的国学是什么?要倒退从六七十年前说起,那个时候叫国粹,是梁启超他们创造出来的说法。

这里需要先给大家说说汉学。

“汉学”这个说法,其实是外国人讲的。

中国好几百年前就有了,特指东汉、西汉的文化。

很多人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不是这样的。

秦朝的时候,把书和文人集于咸阳,加以清理,成立了博士馆,秦始皇经常召集博士们讨论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

这些文人不厚道啊,当面的时候很乖,背后意见很多,腹诽,一肚子的意见,下来乱讲,才有了这个结果。

坑儒也并没有搞没了中国文化。

当时书是没有焚的,是项羽后来焚烧了咸阳,书才被烧掉了,书啊,其实是项羽焚的。

咸阳被烧这个事情还有个相关的诗词和典故。

清末的时候,湖南人易时甫写了一首诗《与丘逢甲》: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易时甫写这首诗时正是李鸿章割据台湾给日本,他要赴台领导请命的时候。

再说说项羽。

当时项羽才28岁,“天下侯王一手封”,汉高祖都是他一手封的,这样的风光,为什么会失败。

哈,年轻人好玩,咸阳地处西北苦寒之地,况且“格老子发了财了”,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于是执意要回江南。

于是,被刘邦、张良、韩信他们轻易取了咸阳要地。

焚书坑儒之后,中国文化断层了。

书虽然烧了,但是读书人还没有死光,民间还有读书人,所以说不是消亡了,而是断层。

这个时候,汉文帝上台,实行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

“休养生息”是道家的思想,在南越、戎狄等环伺的大背景下,安定第一,发展第一。

直到汉武帝上台了,进一步扩展实力,在父祖辈的基础上安定了二三十年以后,开始恢复中国文化,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说,汉学是在有汉一代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形成的有时代风格的学问,喊出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军事上致力于解决东西南北问题,文化上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尊孔孟,立诸经博士。

汉学是由“文字学”和“训诂”组成的。

文字学是小学哟,为何这个字要这么写,研究中国文字的来源,很重要,很了不起。

我有一个老友叫吕佛庭,在台湾是很著名的画家、文字学家,自号“半僧”,他就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中国文字,出过一本着作《文字画研究》,这是很了不起的工作。

“训诂”么,就是对文字的注解。

西方人研究中国文学,多是先从汉学开始的,所以外国人叫中国字“汉字”,四书五经也都有翻译本。

但是国人如果不懂,跟着外国人人云亦云,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学会诵读很多人都说我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呀,一听见就脸红得发黄发青。

我真的是一无所成,一无是处啊,研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之名实在是很大的一顶高帽子。

我常常说,我不过是一个“白头老宫女”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啊,唐人刘方平有一首《代春怨》是这么写的:竟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大家学古文要学会吟唱诵读,固定的朗诵有固定的读法,会读了,对写诗也有帮助。

(南老示范诵读)这样诵,自己也代入了诗的意境,读完自己一感慨,眼泪就下来了。

我就像那个白头老宫女啊,自觉偶有东风入的时候,全社会的风气却都如杨柳千条——尽向西。

(接着南老请宏忍师用闽南语发音示范诵读了一遍这首诗)诵读不要管声音好听与否,要脑想口念,代入意境。

古人在书房读书都是这样诵读的(南老示范),听起来好像是“无病呻吟”,但是这样的诵读胜于当今读书千百遍。

所以中国的北方叫“读书”,要读出来,南方叫“ロ念书”,脑想口念,都是这个意思。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字1930年以来,推翻满清到现在(2007年11月15日),只差两个月就97年了,中国文化被五四运动拦腰砍断了。

中国文化是相对外国文化而言的。

世界上有四大文化古国:印度、希腊、埃及和中国,美国和日本等等这些国家和文化是不搭界的,区区几百年历史而已。

印度文化非常高深,所有的宗教都是从印度而来。

希腊文化根源在埃及,《摩西出埃及记》,比周朝还早,大约在商朝时期的事情。

希腊文化发展出来西班牙文、拉丁文等等。

西方的文化基础是契约行为,民选即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国文化如同一朵奇葩,是自由生长出来的,老子道德,孔子仁义,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文化的基础是言语、文字、思想和生活习惯,这是文化的四大要素。

秦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在此之前“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因文字的统一,奠定了文化。

统一,包括文字的统一,文化的统一。

英文就不行,变化太快,百年前的英文单词到现在都已经不能认识了。

对中国文字的贡献,以满清为最大。

满清入关以后,出了一本《康熙字典》,收录了4万7千多个中国字。

这是很了不起的,能默写出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学问就不得了了,诸子百家,不过两千多个中国字,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所以说,康雍干三代对中国文化贡献很大。

所以,读国学院,学国学,第一要注重研习中国字。

学习中国文化要从研究文字开始,中国的文字有六书,大家要记住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中国字的这六种构造条例,是东汉许慎(着有《说文解字》)等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是造字的原理,称为“造字法”,而转注、假借两项是使用的方法,称为“用字法”。

书院与儿童教育刚才讲到了中国文化的四大要素,以及与中国文化并世的四大文化。

中国文化是不用宗教,用科学(数学、天文等等)建立起来的自己的文化体系。

说到学习中国文化,曾经有人找过我说要办书院,我说,好啊,你知道什么叫书院么?你读过书院么?书院朱熹办过,它不是也不像大学。

师生各读各书,老师可能三年不语,忽然又可能滔滔不绝三日。

师生同在,学生有意见,老师也会静听,说得好了,就夸“孺子可教也”。

书院的学生,“见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这才是书院啊。

满清实行的是导师制,过去的教授,待遇很好,很受尊敬。

现在的教授啊,我听说有人已经说是“会叫的野兽”、“穷得像教授一样”了。

我可以把我推广儿童读书的经验给你们办国学院参考。

我从国外回来以后,悄悄地推广儿童读书,不搞组织,中英数,十几个省市搞起来。

我们老古有一个出版社,就是郭姮妟、刘雨虹两个人做这件事情,我们不搞组织,一搞就有人争名争利。

儿童教育我们推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等,现在已经有十三四岁的孩子通读《资治通鉴》了。

教育的目标提一个口号:现代教育无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乡村的孩子,教得很辛苦,出来了,却去争名逐利求权,不回来了。

就像金字塔,人人都奔塔尖去了,农村损失一个人才。

古人也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啊。

这里我想提请年轻人的注意。

不敢说是你们的目标是什么,是社会教育出了问题,父母们出了问题,升学主义、升官发财成了目标以后,好好的考试制度也成为了坏的方面。

中国三千年以来,我这个老头子,就像那个白头老宫女一样,常常只能看到“杨柳千条尽向西”。

古代时候,政府未出一毛钱办教育,虽然唐朝有国子监,明清有太学,但是都如同中央党校一样的地位。

中国人“诗礼传家”,古代的文化人都是民间自己培养的,政府选拔使用。

想想雍正皇帝下令赐银办书院,范仲淹办私塾,而当今……我就不多言了。

中国文化包含那么多的内容,各位同学要学习中国文化,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

宋朝的大学问家张载(字横渠)年轻的时候到西北投军,适逢范仲淹为元帅,看到张载学问后很感慨,让他回去读书去,后来张载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张载对读书的目的有很精辟的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推荐经典读国学院,你们要读懂我后面说的这些东西:一、诸葛亮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课堂下发的讲义材料)慆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险躁意思是蹦蹦跳跳,情绪很乱。

诸葛亮说得好,学习要宁静,才能要靠学问培养。

他的信都很简短,只有几十个字几句话。

他一生也只有两篇文章传世(指《隆中对》和《出师表》),但是他的学问非常高,一生淡泊明志。

二、陈同甫的一段话陈亮字同甫,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

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

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正。

(目卒)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课堂下发的讲义材料)陈同甫是南宋人,和辛弃疾的关系很好,他反对朱熹理学穷研义理,认为对家国无用。

为什么告诉你们这段话,我听闻现在的文章,哪怕是博士论文,常常“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堆起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是做不到这一套。

我希望你们也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史记》记有老子教育孔子有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君子乘时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蔂而行。

三、传说是黄石老人传于张良的《素书》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及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兴盛衰亡有规律,成功失败有定数,太平动乱有它的内在原因,去留进退也有它的一定道理。

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能洞察事物兴盛衰微的规律,通晓成功失败有其定数,详悉天下安定与纷乱的变化趋势,明达自己该仕该隐的道理。

如果时势不宜,不能出仕,就守道隐居,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如果时机到来,乘势而行,就能位极人臣;如果抓住机遇,乘势而动,就能建立盖世之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