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对待独生子女的不合群行为

如何对待独生子女的不合群行为

如何对待独生子女的不合群行为王大敏05-13班 2005421041摘要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我们的下一代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能力,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合群的表现。

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他们不合群的原因,“对症下药”。

为日后适应现代社会打下基础,在交往中获得快乐,助他们走向成功!关键词独生子女不合群人际交往由于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的比率越来越高,独生子女家庭将成为我国家庭的主体。

而如果让人们描述一下独生子女的特点,不少会用“孤僻”、“不合群”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在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各种成见中,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容易变得孤独、难相处。

每个婴儿都喜欢成人的爱抚、逗引和亲近,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欲”。

当孩子精神上得到满足之后,身心才会健康成长,婴儿长到周岁,这种集体欲望就更为强烈,他特别喜欢和同龄孩子一起玩,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是合群的一种反映,慢慢地开始转向社会的需要。

但也有的孩子不喜欢跟同伴交往,这是不合群的,也是不正常的现象。

其造成的原因:(一)怕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面前,天不怕,地不怕,颇似一位“英雄”,但一遇到陌生人就藏前躲后,畏首畏尾,好似“狗熊”。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怕生。

有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保护过严,不准串门。

由于孩子长期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显得很胆怯,见到陌生人态度不自然,更不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耍。

(二)优越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孩子大都生活条件优越。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地位,从家庭结构来看,独生子女是家庭基本三角中子代一角的“唯一支点”,是家庭存在的必要条件。

唯一支点的失去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结构要素的缺损和两条“边”(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无着落,实际上,也就是基本三角的消亡,因此在家中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在物质方面的要求是有求必应。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在家整天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承认打交道,成人一般都是让着孩子的。

例如:有个独生子女边哭边打他爸爸的脸,他爸爸却边躲边笑。

好吃好玩的东西给孩子头一份,大人还经常替孩子穿衣、梳头、洗脸,对孩子损坏东西从不教育,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一味满足,久而久之,使孩子不懂得照顾别人,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三)耍赖耍赖是一些任性儿童常用的伎俩,许多家长往往对此一筹莫展。

其实。

孩子的耍赖的毛病主要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过分溺爱和迁就造成的。

独生子女在家中特殊地位好象是“太阳”,父亲、母亲、姥姥、姥爷、奶奶、爷爷及姑、舅等则是围着转的“卫星”。

对其要求百依百顺,要星星就“不敢”给月亮,稍不如意,孩子就“一哭二闹三跳脚”。

大人还是舍不得碰一下,往往以大人“妥协”,孩子以“哭讹诈胜利”而告终。

例:一个叫周宝的3岁小孩,样子很机灵,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欢。

但他在幼儿园的表现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站在桌子上踢碗;睡觉时,钻到床底下拆;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

然而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惊人。

原来造成周宝这样的行为是他的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他的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

(四)娇惯温室里的花草,看上去赏心悦目、艳丽动人,但稍有风吹鱼打,便会哭萎凋谢。

就象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有种特殊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例:有个独生子女嫌家中自己做的饭菜不好吃,又让奶奶一连做了炒鸡蛋等四样菜,结果,这个独生子女都不爱吃,只得用白糖拌干饭吃。

试想,这样的一批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后怎么能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又怎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所以我们要重视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

孩子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发展,与人交往是重要的一环,交往是儿童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幼年起,就有强烈的寻找伙伴进行交往活动的倾向,这是合群性的一种反映。

同时,交往能有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对儿童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交往促进了儿童个性发展。

同伴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不要把孩子封闭在家庭中,鼓励他带同伴来家中活动,或主动到同伴家中作客,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经验,不良的习惯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

让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养成谦让、互助、合群、自信、独立、合作、团结、友善、进取、竞争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交往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建立。

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之间的对话、游戏、竞争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正是儿童产生和发展友谊感的基础。

在与小伙伴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医生、病人、司机、售货员、教师等;体验这些角色的社会职责,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使同情心、责任感等得到发展。

另外,交往还能帮助儿童逐步学习,掌险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发展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成人与同伴对儿童行为的赞许或反对,对儿童的行为有强化或削弱的作用,促进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的形成。

交往更能促进儿童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从而极大地推动儿童智力、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说,交往是儿童成长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天然营养剂,父母应积极支持子女主动与同伴交往。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

因此,社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

这一代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

从而使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孩子,就因为“不合群”,长大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受到大家的欢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也感到很快乐。

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孩子?(一)要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现代中国的家庭里,相当多的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使孩子的心目中逐渐产生“大人心里只有我一个独苗”的优越感。

孩子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不但摆脱不了自我中心,而且会越陷越深。

不尊重长辈、不关心他人、不会交往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所以要帮助孩子尽早摆脱自我中心。

1、父母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古人云:己正而后正人。

作为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的心灵,教给孩子怎样去做。

比如:妈妈正坐一把椅子上,奶奶来了,妈妈赶忙起身让奶奶坐下;吃饭时,妈妈把肉和鸡蛋往奶奶碗里夹等。

这些行动都会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孩子心灵深处悄悄播下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的种子。

2、教育孩子关心他人。

以自我中心的孩子往往是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凡事自己说了算,自私自利,不能顾虑别人的安宁和幸福。

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例如爸爸下夜班回来睡觉,要让孩子踮着脚走,说话低着声;家里有人生病了,要让孩子轻轻地进去探望,并向病人问好,以示同情和关心。

这样可以使孩子慢慢懂得别人关心我,我也要关心别人的道理。

3、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有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亏,为孩子准备了许多玩具、图书等,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和这些物品打交道,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社交活动,孩子很难摆脱自我中心。

家长要多带孩子和年龄相近的小朋友玩,还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自己家中来玩,在交往中使孩子逐渐认识到“我”和“大家”的关系,逐渐摆脱自我中心。

4、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有的家庭中四位老人及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过分疼爱,过分保护。

这样,孩子的自我中心只会越来越重。

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也应为家庭尽义务。

(二)要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社会交往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

3岁左右的孩子已有交往的欲望,他们开始对小朋友发生兴趣,并且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幼儿虽然都有成人陪伴,但是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

因为只有在同伴那里,孩子之间才能够进行平等的交往,并在这种交往中学习集体的规范,了解自己在集体中应承担的义务,掌握协调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并发展友谊感和同情感。

因此,无论是从孩子自己心理发展的意义,还是从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看,家长都应激烈孩子积极与同伴交往。

那种轻视孩子的同伴交往,或者怕孩子和同伴交往会吃亏或学坏而阻止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做法是错误的。

(三)教孩子必要的交往技能1、尊重他人是交往的基础。

尊重他人是交往的前提,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对别人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倾听,不要打断别人的话,不要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

2、孩子熟悉和掌握倾听、强调、协商的技巧是交往的重点。

让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把握说话人的中心意思,分析他所说的话并对他的话有所回应。

同时要训练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要求,需要强调的话应加重语气,也可重复几遍。

在对别人提要求时要学会协商,语气应婉转,不要太强硬或命令别人。

3、实践和练习是交往的保证。

要想孩子真正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就需要让他多实践,多练习,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要过于宽容、放纵,应想到孩子走上社会后要与各种人平等交往。

家长可以经常模拟一些情境,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模拟情境中若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或说得不对时,应该及时给予纠正,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当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要加以肯定和表扬。

(四)要妥善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帮助孩子与他人和睦相处学龄前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他们常常只想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不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愿望。

因此,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时,常会因固执己见而产生分歧,互相争吵甚至动手打架。

如何处理孩子间的这些纠纷呢?1、要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纠纷。

一般来说,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之间的纠纷并不一定是坏事。

国外就有这样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发生纠纷时,家长们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观看,看看孩子们到底怎样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办法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使孩子了解对方的想法,当孩子的争吵变为动手打架时,家长不能静而观之,而应上前制止,并给予适当的责罚。

2、不能介入孩子的纠纷之中。

有的家长心胸狭窄,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或被人欺负,就替自己的孩子说理,从而导致家长之间的不愉快,着是极不应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