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第一章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从系统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研究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用“www”表示(what,when,why)●研究对象为:0-18岁第二节●儿童观:古希腊时期(缩小了的成人);欧洲中世纪(儿童如天使);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认识儿童)●陈鹤琴(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

●卢梭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分为四个阶段1)出生-2岁,是身体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2)2-12岁,是“理智睡眠”或外部感觉发展时期3)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4)15-成年为“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这是其主要应实施道德教育。

第三节●从种系发展的历史看: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心理发展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A.生理的关键期:如胎儿在胚胎期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B.心理的关键期: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学习0-4掌握数的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5以前音乐学习●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某一年龄段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普典型的、稳定的特征。

●划分类型有:按生理发展划分(柏曼以)、按智力(皮亚杰)、按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第四节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观察优点:自然真实,简便易行不足:难以回答”为什么”注意:单盲条件,观察者的偏见,做好观察的准备●心理生理法旨在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对发展和个体差异有所影响,并有助于研究者鉴别出那些不能清楚报告内部体验的婴幼儿的心理经验。

第五节●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技术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不足: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不能确切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收到“出生组效应”。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

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研究者可能产生练习效应●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新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强化物,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结果是获得操作性行为。

启示:1.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2. 对学生的社会期望行为的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3. 教学可以分步进行——程序教学(特点:自定步调,小步子,主动学习,及时反馈)●(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观点:1.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中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2.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循环的阶段3.带提醒强化是行为模仿的重要性原因4.自我效能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启示:1,榜样的示范效应2,重视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3,平时活动中,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个体认知发展过程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建立初步因果关系)2.前运算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单思维,无守恒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衡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4.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第四章第一节一、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1,偏爱法2,习惯化与习惯化(客体知觉)3,视崖(深度知觉)4,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种行为,说明其具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听觉:主要涉及三方面:检测,辨别,定位视觉,视敏度:眼睛分辨细微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知觉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即观测婴儿对某个违背有关客体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

三、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思维模式为动作思维。

四、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2岁之内出现)第二节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特点:单思维,自我中心。

(利用“三山任务”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a)(儿童是否能够通过“守恒”任务,是皮亚杰用来判定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参照指标)3,具体运算阶段特点:多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初步具有逻辑性4,形式运算阶段特征:认知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对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进行心理价格,能运用原理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缺点:早期实验范式过于成人化,研究任务比较复杂。

) 第三节一.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研究(天平秤任务)第四节一,计数原则1,一对一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二,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相对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三,错误信念的两种范式:1,意外地点自任务2,意外内容任务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第一节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智力就是个体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个体思维的能力。

3.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智力是测验所测的能力。

5.智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分别为1、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

2、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

3.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阐释了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

智力的PASS模型(戴斯提出)该理论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二是认知心理学。

他们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注意——唤醒系统/单元、编码——加工系统/单元、计划系统/单元,这3个认知功能系统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同时又执行各自的功能,而且他们提出,“最好将智力看做是认知加工过程。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第二节智力发展的一半趋势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智力发展的群体差异(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第三节发育商数(DQ):DQ=MA/CA×100(其中,MA为测得的成熟年龄,CA为实际年龄)第四节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因素的区别:1.结构不同。

2.结构完整性不同。

3.作用不同。

4.影响因素不同。

5.与活动结果的关系重要的非智力因素:1.成就动机 2.成就目标 3.能力观 4.对成败的归因 5.习得性无助情绪智力:意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1.情绪直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2.在思维中对情绪进行同化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第六章一、语言的发展1.语意的发展(1)词汇的增长大致10至13个月时,儿童开始产生最初的单词。

标准:1.是自发说出2.与一定意义相连,即有所指。

3.具有一定的概括性(2)词类范围的扩大儿童慈宁宫1岁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单词,这些单词通常是他们所熟悉的或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事物名称,基本上是名词和动词。

1.5岁以后,儿童陆续开始使用其他各类词,包括形容词,副词,代词。

1.5至2岁期间,个别场合下儿童言语还可能出现更抽象,更复杂的数词和连词。

2至6岁,主要是实词,虚词只占10%--20%,语气词会逐年减少,连词、介词、副词比例会增加. 形容词,从2岁至6.5岁,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发展,4.5岁增长最快。

对时间词汇的理解,说明儿童首先理解现在然后以现在为起点向前后延伸。

2.5岁至5.5岁,理解水平“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幼儿理解人称代词意义时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转换参照点。

(3)词义的扩张与缩小过度扩展:即儿童在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儿童赋予所说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

词意的缩小:儿童过于狭小地应用某一称谓。

二.语法的发展多数语言的语法包括三方面:词序、曲折变化、声调2.句法结构的发展1.儿童的发展阶段(1)单词句:意指儿童试图用一个单词来表现那些成人用句子才能表达的含义。

(2)电报句(3)完整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

2岁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句法发展过程是从没有修饰词的简单句到有修辞词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2.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1)句子的功能慈宁宫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方面。

最初三方面密不可分,随年龄增长逐渐分化。

(2)句子的结构从简单松散到复杂严谨6岁时儿童的句子一般就比较完整了。

(3)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儿童刚开始掌握的句子类型是陈述句,到幼儿期陈述句占全部语句的1/3左右。

三、环境和学校理论1.模仿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首先提出。

2.强化说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非常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