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特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类评价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加趋向于全方面、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应该在班级管理中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管理权力。
并结合实际特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类评价作为发展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点,力求在班级管理当中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
一、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班级管理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德育工作,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校风、班风以及学风的形成和好坏。
1.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学生产生各种不良行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班主任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对促进班级有序工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3.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目前的初中班级管理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列问题。
1.班级管理理念陈旧,学生缺乏积极性
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班主任认为自己在班级管理中拥有最高的权利,于是在班级管理中,一手操办大小事务,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抑制;部分班主任“应试教育”观念浓厚,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而给其造成心理负担和反叛情绪;有的班主任对学生提出高标准要求,当学生经过努力但仍得不到回报时,心理上便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产生抵触
情绪,从而导致师生关于班级管理的交流越来越少,不利于教师更新班级管理理念,继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班级管理重视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
不少班主任重视教学和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也仅是停留在刻板的板书和口头教育,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级管理的弹性,无法发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化、模式化,即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在潜能,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班级评价单一乏味
学生评价是就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激励、矫正、甄别等作用。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狭窄化、方式主观化、观点固定化等问题。
班主任常常以成绩好不好、是否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用单一的标准去塑造学生,用固定的框架去剪裁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片面发展的人。
三、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策略
(一)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的管理模式
1.培养和发挥干部在班级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职责监督的管理模式在所有中学都很普遍,这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也就是说,班主任要注重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本,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和班干部的密切配合,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和值日班
长轮流制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来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方案。
班干部和值日班长按学号轮流,并且有每天的班级记录来反映管理的具体情况。
积极发挥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合作意识,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管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班级管理者趋于多元化。
除班主任外,班级任课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以诚相待,共同决策班务,并且让班干部辅助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班干部有权独立处理相关事务,班主任从过去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协调作用。
新时代的课程实施民主、协作和互动的管理方法,要培养学生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才是真正主人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权。
3.从“人治”到“制治”
核心素养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突出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一切从人的本性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班级管理理念应当转变为学生与班主任共同管理。
班主任可以制定班级制度,制度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道德教育和学习。
班级约定的内容包括班级名称、班级目标、班级歌曲、班级宣誓书、班级干部管理制度、道德教育法规和评估制度。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学生在小组内制定定期要求和纪律要求,量化学生的课上和课下表现,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二)从重视共性到关注个性的管理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重视发展学生个性,认为教育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的教
育,不同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班级管理活动除了考虑学生共同发展需求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
1.共同制定班级奋斗目标。
除了设置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外,还要针对学生个体实际设置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奋斗目标。
2.利用班级文化氛围凝聚学生。
班级文化要体现规范与个性的并存,除了设置面向集体的基本栏目,如班牌、班规、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等之外,还要突出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栏目内容,如学生特长展示区、读书心得展示区、个人心愿展示区等。
3.利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
班主任利用班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集思广益,大家一起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并探讨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无论班中大小事务均需责任到人,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4.利用班干部管理班级。
班干部是教师、班级和学生联系的桥梁,充分发扬民主和实现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岗位设置要体现适才适用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发展的机会。
(三)从一元主导到多元融合的班级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评价正在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基于此,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需多角度、多方面落实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性与价值性,激发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参与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潜力,实现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评价的操作方法如下: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方法灵活多样,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根据预先制订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坏,不断发挥学习的潜能;依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计
划,改变学习方法,向确定的目标迈进;接着通过自评的反馈信息,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找出原因,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激发自身努力学习的动力。
2.相互分析:建立一些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做到赏罚分明。
让学生监督学生,并且进行量化评价,依照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进行加分和扣分,做到及时赏罚。
3.过程考核:班级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学习成绩、学生个人百分制成绩、体育成绩、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评。
综合总分结果作为每个学生的学期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要保证公开、公正、公平,这样的考核结果能给学生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改革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对此,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展规律,营造和谐、宽松的班级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自身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班级自主管理效果。
所以,初中班主任应以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