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法》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根据预定目标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的一种思维过程。
2.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完成—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与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3.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指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
它既具有思维的一般性质,又有自己的特性。
最主要的特性表现在其思维的材料和结果都是数学内容。
4. 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
5. 数感: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
6.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从方向来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效果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7. 数学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是数学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它规定着数学教育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
8.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由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的,为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
9.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其中分析、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其中概念又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
10. 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谈话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11.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做出相关理解和思考。
其特征是思维材料的形象性,它来自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表象、直感和想像。
12.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加工,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方法的思维。
二、填空题1.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 小学数学成绩测评命题的依据是数学课程标准。
3. 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的表示法有定义法和描述法两种。
4. 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数学专业知识。
5. 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是属差式定义。
6. 按迁移的效果分,数学学习的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8.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
9. 《数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
10. 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11.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12. 在智力活动中,人的智力因素要想发挥最大的效能,必须有良好的情感因素的支持和推动。
1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等。
14.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三个阶段: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5. “常见的量”在小学阶段主要指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及质量单位。
16. 在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是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可能性。
17. 直觉思维的本质是突发性的,它的基本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18.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19.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所做各项准备工作的总称,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0. 概念理解是数学概念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以__能否达到“守恒”__为标志。
21.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____;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__过程信心__。
22.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__动手实践__、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3.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概念、判断和推理 __。
24. 在小学数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要求学生理解的统计量主要有平均数、__中位数 _和众数。
25.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__现实__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6. 《数学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__实践与综合应用__”等四个学习领域。
27.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__引导者__和合作者。
三、选择题1. 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2.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 B )A 概念、判断和推理 B表象、直感和想象 C 直觉和灵感 D 归纳和演绎3. 质数和奇数两个概念是 ( D )A.同一关系 B.并列关系 C.矛盾关系 D.交叉关系4.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其性质是( D )A.论证几何 B.立体几何 C.平面几何 D.直观几何5. 小学生“从学习百以内加减到学习万以内加减”和“从整数整除到小数的除尽并最终认识整除是除尽的特例”这两种认知结构的变化( C )A.都是顺应 B.都是同化 C.前者是同化,后者属于顺应D.前者是顺应,后者属于同化6. 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敏捷,接触实质快,能缩短中间环节,简化思考过程。
这属于思维品质的 ( B )A.灵活性 B.敏捷性 C.深刻性 D.独创性7.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C )A.数感 B.计算能力 C.空间观念 D.统计观念8. ( C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A.学习态度 B.学习目的 C.学习兴趣 D.学习效果9. 下列学习活动中属于概念同化的是 ( C )A.利用整数加法法则学习分数加法法则 B.利用直观教具探索长方形特征C.在“小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循环小数” D.操作探索长方形体积公式10. 《数学课程标准》选择“数与代数”的内容时,删除了( A )。
A.珠算 B.计算器 C.口算 D.估算11. 情感因素在认知活动中,具有始动、定向和( D )的作用。
A.激发 B.延迟 C.减低 D.维持调节12. 小学生学习了4、5、6、7的组成,就可以自学8的组成,这实质上是一种学习的 ( A )A.顺向的正迁移 B.逆向的正迁移 C.顺向的负迁移 D.逆向的负迁移四、简答题1.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包括哪些项目答: (1)教学目标评价。
(2)教学内容评价。
(3)教学过程评价。
(4)教学方法评价 (5)教学素质评价。
(6)教学效果评价。
(7)教学特色评价。
2. 简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的原则答: ①教学目标具体化原则。
②重视认知建构过程原则。
③信息交流多向性原则。
④教学方法整体优化原则。
⑤信息反馈调控原则。
⑥知情交融原则。
⑦时控性原则。
3. 选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答: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选取有三大依据:(1)选取有价值的数学。
(2)选取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
(3)选取有弹性的数学。
4. 简述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答: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特点:(1)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2)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3)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过程。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4)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思考是它的本质。
5.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答: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2)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3)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6. “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是什么答:“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是:(1)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7.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信息反馈调控原则答: 首先,信息反馈要及时、准确。
其次,信息反馈要全面、多向。
最后,信息反馈要经济、高效。
8. 简要叙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答: 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②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应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
③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④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⑤评价结果的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9. 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 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1)在教学目标上,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均衡发展。
(2)在学习过程上,应强调学生的活动和“再创造”。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在教法选择上,应强调多法配合,提高整体功能。
10.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1. 运用谈话法要注意什么问题答:运用谈话法要注意以下问题:(1)谈话前要首先设计好所提的问题。
(2)谈话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3)谈话后教师要小结。
(4)要注意创造谈话的民主气氛。
1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什么特点答:(1)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
(2)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