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

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

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现象的一种价值取向,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政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

②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

它是人们对共同体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政治现实的理性认识和把握。

政治思想通常以各种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政治主张和见解的形式出现。

与政治心理相比较,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即它借助于语言、文字等可感觉得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③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作为一种观念的体系,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思想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思想的结构可以分为内容结构和思维结构两方面。

(2)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定的政治心理倾向决定着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现实政治系统即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诸方面的一种自发和直观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共同体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

政治心理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构成要素。

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①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的基础。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话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规律等方面的队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又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三个过程。

a.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认知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方面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其结果是形成对某一客体的整体观念。

b.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成像反映,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记忆。

c.政治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上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其结果是形成对某种客体的综合分析。

②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它由两个心理层面构成:
a.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
b.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情感。

③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

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政治主体的需求和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

a.政治主体的需求一般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等。

b.政治主体的目标是指政治主体对能够满足需求的政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种种政治角色、政治方式等条件的比较选择。

④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
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是在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这些心理过程的结果。

政治态度具有中间作用,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必经环节。

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性。

(3)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
①每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生活,事实上都尊奉着独特和典型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在各个政治共同体之问,这种现实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表现出引人注目的差异。

②现实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其本身并不包括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和政治结构等现实政治系统的内容,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

但另一方面,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政治结构等,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共同体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

(4)上述政治文化的三层含义是一脉相承的
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政治文化给整个共同体的政治结构、政治秩序以及固化的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佐证,为共同体成员的政治行为提供规范、规则并赋予意义和价值评判的标准。

②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经由政治社会化传递给政治共同体成员,由此形成政治共同体成员指向现实政治系统的特殊的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这是政治文化的“典型”或“核心”的含义。

③政治共同体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现实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是前两者的逻辑结果。

其中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为其提供论证、解释和说明,而政治共同体成员特定的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又为其提供主观心理环境的支持。

④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政治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是该政治共同体“典型”或“核心”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文化的三层含义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政治共同体在政治生活中尊奉的现实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是该政治共同体的“现实”的或者说“实现”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①大众政治文化包括了政治共同体一般成员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的态度、感情、价值和信仰;而统治政治文化则是政治领导阶层对这些政治对象的态度、感情、价值和信仰。

②精英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收入更高、影响力更大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政治态度与大众不同,对政治感兴趣、更乐于参与,他们比大众更具有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感。

(2)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①地域(地区)型政治文化
这种政治文化中的人们很少感到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只认同身边的事物。

他们对国家的政治体制缺乏自豪感,也谈不上尊敬,他们对政治漠不关心,缺乏政治知识与参与政治的激情和可能,对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毫无感觉。

②依附型政治文化
这种文化中的人们知道他们是公民,也关注政治,但他们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卷入政治的,没有积极参与政治。

他们只是与政治体系的输出有密切的关联,他们关于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的感觉是低层次的。

③参与型政治文化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人们知道他们是国家的公民,对政治非常关心,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拥有自豪感,相信自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

他们显示出较高程度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功效。

(3)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