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5.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一)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自觉有效地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在饮食文化中,中国人是植物性,吃热食。

(三)利用文化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将文化史的内容和研究成果作为重铸现代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下,为职业道德的转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中国的国情,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走出世俗偏见的俗区,以文化的眼观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与能力。

1.要做好社会工作,首先要了解社会,也就是了解中国的国情。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关社会救济,救助,福利的社会工作思想,它们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继承创新的前提。

3.由中国文化概论转变出的应变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4.社工专业的本土化是源于西方社工专业理论与中国社会需求的一个适应过程和消化过程。

四.中国文化概论的参考书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史著作是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稿》第二章中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挑战。

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基本有两种策略方案:一是排斥,一是学习引进,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后一种,从师夷长技开办洋务到维新改制,共和革命,再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学习与引进的内容不断深化,成为中国进步的主线。

一.五四运动前的文化讨论当时主要有两派观点:以陈独秀,李大钊代表的“新青年”派,主要舆论阵地是《新青年》;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主要舆论阵地是《东方杂志》。

1以陈独秀代表的“新青年”派,.新青年派的陈独秀,在东西文化的比较上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队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强烈批判。

他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于完成中国的启蒙任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2. 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杜亚泉1911年任《东方杂志》的主编,历时八年,曾积极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大量论文中发表关于东西文化应该调和折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间接,但在更深层文化观上却是维护旧文化。

他主张以儒家文化为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统整”因西学输入而造成的“人心之迷失”“国是之迷失”“精神之破产”。

使中国固有的文明发扬光大。

二.现代新儒学和30年代“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之争(一)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派现代新儒学当代社会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思想流派,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心性之学和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

强调由儒家,尤其宋明理学的道德心性之内圣,开出现代西方民主与科学之外王,以期在现代化浪潮的激荡中得以延续与复活,并重新居于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思想之精华所在,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内圣外王之道”最早见于《庄子。

天下篇》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新儒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到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冯友兰等梁漱溟(1893——1988),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西洋是“身的文化”“个性本性”;中国是“心的文化”“伦理本位”。

他强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普遍意义,中国文化复兴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当然也要吸取西洋文化,或日援洋如儒。

第二阶段是50年代左右的新儒学,主要有唐君毅,钱穆等钱穆(1895——1990),自学成才第三阶段即现在的海外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牟宗三(1909——1995)等牟宗三被人称为当代港台新儒家的重镇。

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他提出了“开出说”,即本儒家的“内圣之学”而开出“新外王”,由“道统”开出“正统”和“学统”。

也就是从道德主体转出民主和科学,他认为儒道佛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归宿,德行,道心,佛性是宋明新儒学的三维结构。

由“内圣而开出新外王”“返本开新”就是伦理和科学民主的统一。

(二)“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高潮五四运动后的30年代中期,曾形成一次“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高潮全盘西化也称自由主义西化派,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

陈序经在1934年发表的《中国文化之出路》中指出,中国文化有三条出路,文化界也分成三派:其一主张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其二是主张调和的方法;其三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洋的西方化。

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允许走第一与第二条路,唯一可行的道路是第三条道路:全盘西化1935年1月,王新命等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文化建设应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判态度,既不守旧,也不盲从。

不守旧是淘汰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华,努力开拓出新的道路。

不盲从,是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眛其自我的认识。

胡适的文学主张先是全盘西化,后来在于“中国本位文化论”者的论战中改为充分世界性,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要将其连根拔去,让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不必为中国文化本位“担忧”。

只有努力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中调和上去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讨论(一)讨论的概括与趋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再次启动现代化运动,许多人喜欢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来概括这个时代。

邹广义《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将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概括为六大方面:(1)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2)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4)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5)同质的单一型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6)伦理性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80年代,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运动的启动,现代东西方文虎再度激烈碰撞,它促使一代文化人再度思索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

此时,人们多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翻版,反传统是要轮的基调,学者一般称为文化热。

进入90年代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的主流地位被二者的协进关系取代,从传统文化中为现代化寻求支持成为关注的中心,弘扬探寻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成为讨论的主调,学界一般称为国学热。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有六种看法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积淀,是由历史凝聚沿传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具有十分多样且庞杂的内容和宽广的外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的文化因素(三)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以下几种说法;1.儒家核心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一线贯穿的精神主宰,始终局核心地位。

2.道家主干说。

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

其次,道家的认识方法也构成了中国不同与西方的重直觉的传统思维特色。

3.儒道互补说。

中国文化有南北之别,北方以儒家为代表,南方文化以道教为代表。

儒道学说的对应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4.儒释道三位一体说。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5.多元演进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古老的华夏族为主,也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长期积累形成的综合体,其中也融合了周边民族以及中亚,印度,甚至西方的某些成分。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1.伦理政治性特征2.顽强的再生力,延续性3.有多元化到大一统4.入世思想构成社会主导思想,避免全民宗教化5.重政务,轻自然,反技艺6.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思维方式(二)礼的特征。

礼是中国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

兼有生活方式,伦理结构,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成为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

(三)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人文就是文德教化,与天文相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