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部局部解剖

腹部局部解剖


2. 保护因素
精索、睾丸被膜与腹前外侧壁层次的关系
• 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A acquire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A congenital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隐睾术前
隐睾术后
(五)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
1.境界
腹腔的分部
借小骨盆上口分为2部 --上部——固有腹腔
--下部——盆腔 腹腔的内容 --消化器官的大部分 --脾 --肾与肾上腺、输尿管腹部 --血管、神经 --淋巴结与淋巴管
二、腹部的分区
九分法
四分法
三、体表标志
Surface landmark
(一)骨性标志
Xiphoid process 剑 突 Iliac crest 髂嵴
精索 Spermatic cord
是1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 从睾丸上端延至腹股沟管深环 组成 --输精管 --睾丸动脉、输精管动脉 --蔓状态静脉丛 --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淋巴管 --鞘韧带 3层被膜 --精索外筋膜 --提睾肌 --精索内筋膜
(四)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了解)
•腹股沟韧带 Inguinal ligament •腔隙(陷窝)韧带 Lacunar ligament •耻骨梳韧带 Pectineal ligament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精索外筋膜 External spermatic fascia
Fig
n.
临床意义
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要注意勿损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 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免所支配的肌瘫痪、萎缩, 导致疝复发。
Home
三、腹前外侧壁常用手术切口
(一)手术切口选择的原则】
能充分暴露并易于 接近要手术的器官 损伤的结构尤其是 血管、神经少 操作简便并可根据 需要扩大或延长切口 切口缝合后张力小, 利于术后愈合
起于胸廓内动脉,向下入腹直肌鞘,行于- -与—之间
⑤腹壁下动脉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起于髂外动脉 • 经腹股沟管深环内侧、向内上入腹直肌鞘 • 约在脐平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营养腹直肌
Fig
⑥ 旋髂深动脉 Deep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起于髂外动脉 •经腹股沟韧带外侧半深面行向髂嵴 •营养髂嵴及邻近肌
Fig
7. 腹膜下筋膜 8. 壁腹膜 5条皱襞 •脐正中襞
--由膀胱尖至脐 --含脐正中韧带(脐尿管遗迹)
•脐内侧襞
--含脐外侧韧带(脐动脉遗迹)
•脐外侧襞
--含腹壁下血管
3对窝
•腹股沟内侧窝(对向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浅环) • 腹股沟外侧窝(对向腹股沟管深环) • 膀胱上窝
(三)腹股沟管★ Inguinal canal
4. 腹内斜肌 5. 腹横肌 特点 •两肌的下缘均呈弓状 ,称弓状下缘 两肌共同形成的结构
•提睾肌 Cremaster m. •腹股沟镰Inguinal falx(联合腱 conjoined tendon) 6. 腹横筋膜
特点 --在腹股沟区明显增厚 形成的主要结构★
•腹股沟管深环(腹环)Deep inguinal ring •精索内筋膜 External spermatic fascia
(3)髂腹股沟神经 Ilioinguinal n.
亦起自腰丛。 在髂腹下神经下方一横指与之伴行(可共干),向下入腹 股沟管,最后经腹股沟管浅环浅出。 分布于阴囊(大阴唇)前部的皮肤。
(4)生殖股神经生殖支Genital branch of genitofemoral
为腰丛的分支。 向下入腹股沟管(位于精索内侧),经浅环浅出。 分布于提睾肌、阴囊(大阴唇)皮肤。
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及其腱膜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四、腹股沟区
位臵与境界
Inguinal region
腹股沟区的层次
腹股沟管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斜疝的关系 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 腹股沟疝
(一)位置、境界
(二)腹股沟区的层次
1.皮肤 2.浅筋膜(分两层) 3.腹外斜肌腱膜 在腹股沟区,腹外斜肌移行为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
(四)腹横筋膜 Transverse fascia
贴于腹横肌和腹直肌内面。 在上腹部较薄,在腹股沟区增厚。 (五)腹膜下筋膜 Extraperitoneal fascia
是介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六)壁腹膜 Parietal peritoneum 贴于腹膜下筋膜内面。 向上移行为膈下筋膜,向下于盆腔壁腹膜延续。
睾丸降入阴囊后,腹膜鞘突上部闭锁,形成鞘韧带; 而下部不闭锁,围绕睾丸形成睾丸鞘膜,其脏、壁 两层之间的腔隙的腔称鞘膜腔。 如未降入阴囊而停滞于腹腔或腹股沟管内,则形成 隐睾(→不育;恶变为睾丸肿瘤)。 如腹膜鞘突不闭锁,则可导致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睾丸鞘膜积液。
Fig
Descent of Testes
1. 位置、形态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 •由外上斜向内下 •是肌与筋膜形成的潜在性裂隙
2. 通过结构
男性: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3. 构成---两口、四壁
内口:腹股沟管深(腹)环 --位置 外口: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位置、形态 上壁:…与…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 肌(外侧1/3)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内侧1/3) Fig
②半月线 Semilunate line
--是鞘前、后2层在腹直肌外 侧融合形成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线
③弓状线 Acuate line
位于脐下4~5cm处,是 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 呈凸向上方的弓形。 此线以下鞘的后层全部 转移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 构成鞘的前层,此线以下 缺乏鞘后层,腹直肌直接 与腹横筋膜相贴。
( Part Ⅰ)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概述 Introduction 腹前外侧壁 Anterolateral abdominal wall
腹膜和腹膜腔 Peritoneum & peritoneal cavity
结肠上区 Supracolic compartent
腹前外侧壁的血管、神经 腹前外侧壁常用手术切口 腹股沟区
一、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
(一)皮肤 Skin
薄,富于弹性 除腹股沟区外,移动性与伸展性较大
(二)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
1.含大量脂肪,但脐处无脂肪 2.在脐平面以下分为两层
①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 ②深层——膜性层( Scarpa筋膜)
Costal arch 肋弓
Pubic tubercle 耻骨结节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髂前上棘
Superior edge of pubic symphysis 耻骨联合上缘
(二)软组织标志
四、体表投影Surface projection
Back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
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 成的三角形区域。
2. 临床意义
若腹腔内容物经此三角突出称腹股沟直疝。(而经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 称腹股沟斜疝)
手术斜鉴别疝与直疝的标志——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直疝:经动脉内侧突出 •腹股沟斜疝:经动脉外侧突出
Fig
(六)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了解)
3. 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是包裹腹直肌的鞘状结构 由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形成 分前后两层,前层由---和---构成;后层由---和---构成
弓状线以上平面
弓状线以下平面
腹直肌鞘形成的结构
①白线 linea alba
位臵、形成 特点 --上宽下窄 --坚韧而少血管 ---约在中部有脐环 临床意义---脐疝
结肠下区 Infracolic compartment
腹膜后隙 Retroperitoneal space
第一节
概述
腹部属躯干的一部分 位于胸部与盆部之间
其中轴骨为脊柱腰段
分为腹壁和腹腔2部 表面境界
•上界——胸廓下口
•下界
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 -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 -髂嵴-第5腰椎连线
(二)常用手术切口及层次★
2. 经腹直肌切口
① 弓状线以上
皮肤 浅筋膜 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 腹直肌鞘后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②弓状线以下 --上述层次中去除腹直肌鞘后层
1. 腹前壁正中切口
•皮肤 •浅筋膜 •白线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 •壁腹膜
3.右下腹斜切口(阑尾切口、麦氏切口)
•向内侧:附着于白线 •向外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附着于阔筋膜 •向内下:经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与阴茎浅筋膜、 浅会阴筋膜及阴囊肉膜续连(Fig)
(三)肌层★ 1. 三层扁肌
排列 名称 肌纤维方向 移行为腱膜的部位 浅层 腹外斜肌 由外上斜向内下 三肌均在腹直肌外 中层 腹内斜肌 由外下斜向内上 侧移行为腱膜 深层 腹横肌 由外侧横行向内侧
一、腹壁与腹腔 (一)腹壁
以腋后线为界
分为腹前外侧壁 和腹后壁2部分 除后正中部以 脊柱腰段作支柱 外,大部分为肌 性成份 腹壁大部柔软 宽阔,便于触摸 腹内脏器,执行 诊断与治疗以及 开腹手术
(二)腹腔
是由腹壁围成的腔
境界
•上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