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1·1月扬州市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
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
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秦地处西陲,经济落后,国力较弱,遭各国鄙视。
为
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①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工商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
——王安石材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材料三两张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
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
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
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
(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4.(2011·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
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