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在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六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角色的转换、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拓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我国研究者发现: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达16-32%,表明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问题进行研究是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校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中特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和总体差异,从而为我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我们采用了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并增设了是否同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家庭成员间是否和睦、是否来自单亲家庭等项目。

《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调查表》共60项,每6项构成一个因子,共有10个因子,分别评定10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即: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

每项后面都有5个等级(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供学生作唯一选择,符号用“√”表示。

调查时,由经过专业训练并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按照心理健康状况专业调查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保密性。

问卷调查六学生58名,经过效度分析,剔除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8.13%。

调查统计由计算机处理,保证了数字的准确性。

三、调查结果判断(一)总体上看,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从表1可得出,六学生基本健康及健康(无心理问题或轻度心理问题)的10个因子的比例排列依次是:93.78%(因子10)>93.38%(因子8)>93.24%(因子2)>90.2%(因子5)>89.68(因子4)>89.42%(因子3)>89.28%(因子9)>87.55%(因子6)>87.29(因子1)>82.39(因子7)。

这反映大多数六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有极个别的学生在因子4、6、7、9、10方面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注:表中顶行中的1、2、3、4、5、6、7、8、9、10分别代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中的10个因子: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

(下同)。

(二)未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的心理问题(中度、偏重和严重)(下同)比例高于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的。

从表2看出,未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在10个评定因子中,每个因子的比例都高于同父母长期居住的孩子,特别是因子6(焦虑)高出8.14%,因子8(适应不良)高于6.28%。

这反映出未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的心理问题高于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且学习压力、焦虑心理严重。

从表3看出,10个评定因子中不和睦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比例均高于和睦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除因子10(心理不平衡)较为接近外,其余9个因了的比例均高出5%以上,在情绪不良、抑郁、焦虑、敌对心理方面更为严重。

从表4看出,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远比完整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多,特别是焦虑心理高出了16.16%、情绪不平衡高出了13.01%、学习压力高出了11.16%、敌对心理高出10.76%。

综合表2、表3、表4看出,完整家庭、和睦家庭、同父母长期居住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生比例比较一致、悬殊不大,其心理问题远比离异家庭孩子、不和谐家庭孩子、未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的心理问题少。

离异家庭孩子10个评定因子中除因子8(适应不良)外,其余9个因子的比例都略高于不和睦家庭孩子的比例;不和睦家庭孩子除因子10(心理不平衡)与未同父母长期居住孩子的比例接近外,其余9个因子的比例又都高于未同父母长期居住住孩子的比例。

这表明,离异家庭孩子和不和睦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最多的。

四、讨论与对策一、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既是构建和谐家庭的保证,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

对家庭负责,是家庭中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孩子的父母是家庭中最主要的责任人。

负责任的父母才能担起卢建设和谐家庭、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

然而,从我们对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后的访问中发现,相当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父母缺乏家庭责任。

1、在未同父母长期居住的孩子中,不少是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或在外地打工,迫于无奈才接受“隔代教育”或“托养教育”的。

但仍有41.18%的学生,有的是因为父母贪图玩乐或好赌,有的是因父母只顾及于做生意攒钱而被送到祖辈家或亲戚家;有的孩子是因为不受父母喜欢而不能同父母长期居住。

2、不和睦相处家庭中的孩子达17.8%。

导致这些孩子的家庭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父母或祖辈在教育孩子、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方式方法上有分歧,家庭成员间经常吵架;有的是因家长在孝敬双方老人的问题上,不能一视同仁或推脱赡养责任;有的是因父母之间在经济、生活中互不信任而发生矛盾等等。

归根结蒂,反映了孩子的父母对家庭、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不够,最终导致了家庭不和谐。

3、离异家庭孩子达12.58%。

这些孩子的父母离婚,表面上看是夫妻双方感情不合,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在于:离异双方家庭责任感淡泊。

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孩子生活在父母不负责任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家庭中能快乐吗?不能快乐成长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吗?肯定不能。

孩子只有生活在和谐家庭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我们疾呼为了孩子,各位家长一定要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努力构建和谐家庭。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式。

不和谐、不稳定的家庭容易导致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和谐、稳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在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学校不能完全寄望于家长自觉地转变教育方式,必须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式。

学校、年级或班级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庭教育方式研讨会和家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转变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1、帮助家长认识到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危害放任型、溺爱型、说教型、制约型、惩罚型、分歧型等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弱;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孤僻、心理不平衡、暴躁、敌对、说谎、野蛮、残暴、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家长分别分析清楚各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的危害,促使家长转变教育方式。

2、帮助家长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教育观,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最理想、最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型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地位。

谁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更是如此。

家长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共添措施,督促检查,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的心理素质高,相应的自信心、责任感、自尊感、成就动机、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较高。

民主型教育方式的主要途径是沟通。

通过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倾吐烦恼、困惑,促进心情愉快。

家长的居高临下,对孩子的说教、唠叨、指责、埋怨、体罚、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可能使孩子反感、顶撞、叛逆,也可能使孩子消极对待、充耳不闻、沉默不语、心理闭锁、焦虑、抑郁等,还可能使孩子躲避家长的教育,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敌对家长。

没有沟通的家庭教育,必然是无效的。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合理恰当定位对孩子的期望值。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多层次的。

多数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强烈希望子女能考上重点高中、升重点大学,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期望,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条件与能力,盲目超前、盲目拨高要求,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学习焦虑”。

学校教师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要引导、帮助家长合理恰当地定位对孩子的期望值,全面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4、帮助母亲提高心理品质和教育素养。

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心理品质和教育素养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力比父亲大。

因此,学校应专门举办母亲学校,帮助母亲们认识自己在教育影响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力帮助母亲们掌握一些疏解孩子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

三、切实搞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预防并矫治学生心理问题。

搞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一是为了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疏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学校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培养具有心理辅导能力和水平的教师。

一方面要培养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上好心理辅导课,指导其他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主题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等。

另一方面,学校要聘请专家指导、组织优秀教师“心育”经验交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知识,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样形成一支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的“心育”教师队伍,既能保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班级心理辅导主题活动、心理剧、角色模拟游戏等“心育”形式以及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和日常管理的“心育”渗透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又能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已有的困惑和心理障碍。

2、针对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

(1)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特定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学生易发的心理问题分层次有所侧重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问题的自我疏解方法,从而学会处事,学会做人,改变自己,也改变他人。

(2)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引导疏解,帮助学生从困惑、悲观中走向乐观、走向阳光,积极向上。

(3)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既要耐心疏导,集体攻关,又要聘请心理专家及时指导或诊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