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穿刺 (3)
第注一意事部项分
D术后处理 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 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用胶布固定。如无异常情况,送病 人回病房.嘱患者卧床休息。观察术后反应。书写穿刺记录。
E 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a对诊断性穿刺及腹膜腔内药物注射,穿刺针垂直刺入即可。腹水量多者的放 液,穿刺针斜行方向刺入皮下,然后垂直方向刺入腹膜腔。 b左下腹穿刺点不可偏内,避开腹壁下血管,但又不可过于偏外,以免伤及旋 髂深血管。 c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肠,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损伤膀胱。 d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初次放腹水者,一般不超过3000ml 。 e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必要时停止放液并处理。 f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以免引起穿刺伤口腹水外渗。
2.治疗性穿刺:有以引流血性脑脊液、炎性分泌物 或造影剂等,或向蛛网膜下腔注入各种药物。在某 些脑膜炎、脑蛛网膜炎、正压性脑积水和脑炎时, 也可放取适量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和改善临床症状。
第操一作步部骤分
1.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 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 手挽住双下肢国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昼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脑疝形成:在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凹和颞叶占位性病变)时,当腰 穿放液过多过快时,可在穿刺当时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脑疝,故应严加注意 和预防。必要时,可在术前先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液250ml等脱水剂后, 以细针穿刺,缓慢滴出数滴脑脊液进行化验检查。如不幸一旦出现,应立即 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静脉注射20%甘露醇200-400ml和高渗利尿脱水剂等, 必要时还可自脑室穿刺放液和自椎管内快速推注生理盐水40-80ml,但一般 较难奏效。
3.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 然后再等量转换性注入药液。
第 一谢谢部 分
第禁一忌症部 分
禁忌症: 1、广泛腹膜粘连者。 2、有肝性脑病先兆。 3、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5、肠梗阻。 6、非腹腔积液者。 7、凝血机制障碍。 8、穿刺部位皮肤软组织感染。 9、妊娠。
第操作一步部骤分
1、 部位选择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右1~ 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 合 (2)左下腹部穿刺点 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 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 (3)侧卧位穿刺点 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此处穿刺 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 体位参考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 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 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第操一作步部骤分
3、 穿刺术 A 消毒、铺巾 用碘伏在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直径约15cm。戴无菌手套,铺无 菌孔巾。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 B 局部麻醉 术者核对麻药,术者取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 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C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 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术者抽取腹水, 并留样送检 。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 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2.确定穿刺点,以骼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 -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与盖洞贴,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 作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缓慢刺入, 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 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 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第并一发部症分
3.原有脊髓、脊神经根症状的突然加重: 多见于脊髓压迫症,因腰穿放液后由于压 力的改变,导致椎管内脊髓、神经根、脑 脊液和病变之间的压力平衡改变所致。可 使根性疼痛、截瘫、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加 重,在高颈段脊髓压迫症则可发生呼吸困 难与骤停,上述症状不严重者,可先向椎 管注入生理盐水30-50ml:疗效不佳时应 急请外科考虑手术处理。
腰第椎一穿部刺分术
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是神 经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 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 便易行,亦比较安全。 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有以测定脑脊液压力(必要时进行 脑脊液的动力学检查)。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 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等检查,并可向蛛网膜下 腔注入造影剂,进行空气或碘水脊髓造影等。
胸第腔一穿部刺分术
适应症 1.外伤性血气胸。 2.诊断性穿刺。 3.气胸、胸腔积液。
禁忌症(相对) 1.病情垂危者。 2.有严重出血倾血,大咯血。 3.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者。
第操一作步部骤分
方法步骤
1、患者反向坐于靠背椅上,双手臂平置于椅背上缘,头伏于前臂。重症患 者可在病床上取斜坡卧位。 2、气胸穿刺部位一般取病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胸腔积液穿刺部位宜取胸部 叩诊实音处,一般在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穿刺。包 裹性积液,宜根据超声检查所见决定穿刺部位。 3、术者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助手协助打开胸穿包,穿刺部位依常规消毒、 铺巾,局部麻醉应逐层浸润达壁层胸膜。 4、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如无阻塞将针尾乳胶管用止血钳夹紧。左手示指 与中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沿下位肋骨之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当 穿过壁层胸膜时,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然后接注射器,放开钳子即可抽液 (气)。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并随时夹闭乳胶管,以防空气进入 胸腔。 5、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嘱患者卧床休息。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 刺针,随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 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第注一意事部项分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 不宜过多,否则使骨髓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 4.骨髓液抽取后应立即涂片。 5.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
骨第髓一穿部刺分术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 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 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 几个方面。 适应证
1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和各类型的白血病、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骨 髓发育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 胞病等。 2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可检测寄 生虫。 3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均可行骨髓 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 4骨髓穿刺又可观察某些疾病的疗效。
第并一发部症分
1.低颅压综合症:指侧卧位脑脊液压力在0.58-0.78kPa(60-80mm水柱)以 下,较为常见。多因穿刺针过粗,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术后起床过早,使脑脊 液自脊膜穿刺孔不断外流所致患者于坐起后头痛明显加剧,严重者伴有恶心 呕吐或眩晕、昏厥、平卧或头低位时头痛等即可减轻或缓解。少数尚可出现 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等,约持续一至数日。故应使用细针穿刺, 术后去枕平卧(最好俯卧)4-6小时,并多饮开水(忌饮浓茶、糖水)常可 预防之,如已发生,除嘱病员继续平卧和多饮开水外,还可酌情静注蒸馏水 10-15ml或静滴5%葡萄盐水500-1000ml,1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 (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 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示指 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 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 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 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 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 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 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 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 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 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 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 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内科四大穿刺
腹腔穿刺术 胸腔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南方医科大学
珠江医院呼吸科 夏虎
腹第腔一穿刺部术分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借助穿刺针 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
目的: ①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 ②适量的抽出腹水,缓解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 阻力,改善血液循环。 ③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 ④注入定量的空气以增加腹压,使膈肌上升,间接压迫两肺,促 进肺空洞的愈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 止血措施。
第操一作步部骤分
6.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 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 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 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 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 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 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此外,并发症中,还可因穿刺不当发生颅 内感染和马尾部的神经根损伤等,较少见。
第注一意事部项分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 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 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 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 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 禁忌穿刺。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 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 相应处理。
第注一意事部项分
1、术前应向患者阐明穿刺的目的,以消除其顾虑,取得配合。 2、穿刺应沿肋骨上垂直进针,以免损伤肋骨下的神经和血管。 3、抽液量。抽液不可过多过快,严防负压性肺水肿发生。以诊 断为目的者抽液50~200ml,以减压为目的者,第一次不超过 8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200mL。 4、穿刺中患者应避免咳嗽及转动,必要时可事先服用可待因。 术中如发生连续咳嗽或出现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甚至 昏厥等胸膜反应,应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针,让患者平卧,必 要时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5、需要向胸腔内注入药物时,抽液后接上备好盛有药液的注射 器,将药液注入。 6、严重肺气肿、广泛肺大泡者,或病变邻近心脏、大血管者以 及胸腔积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