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漆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刘怡希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6期
【提; 要】作品《娇漆》是关于漆器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实验性创新形式和工艺为特色的产品设计,运用了现代元素以增添了设计趣味性,胎体尝试新材料。
本文就胎体和创作所涉及的工作来阐述。
【关键词】《娇漆》; 犀皮漆; 胎体
漆工艺是一种工艺的艺术,工艺性是漆器的灵魂,因此漆器也是一种间接的艺术。
了解其工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漆器的每一种设计、艺术构思都必须通过相应的工艺过程和工艺技术来实现的。
一、《娇漆》的创作
(一)“娇漆”名称来源与Logo设计
1.名称来源
名称“娇漆”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像胶和漆那样黏结。
我们的产品也印证了此观点,首先,胎体中运用了白乳胶。
其次,胎体成型的最后一步要用到胶与漆的结合。
最后,展现出产品的娇贵和柔美,名称简洁、易读,“娇漆”更能体现漆工艺的精髓。
2.Logo设计
整个品牌标识采用的是字标形式,将“娇漆”与英文字母结合设计成Logo,为的是着重展现“娇漆”品牌,让品牌深入人心。
“娇漆”品牌主打器皿产品,采用现代感的设计,使其相融合,体现漆器的华丽与褶皱瞬间的美。
为了表现大漆含蓄、浑厚、优雅的独特材料美感。
在拼音与字体部分,字体采用汉仪欧行繁和草书书法字体的结合。
笔法使转体现漆流动的形式美。
拼音上采用汉字笔画元素,具有中国传统韵味。
在颜色上,为了让Logo更好的应用,分为两个版本,大漆黑字体和朱砂红英文;另一版色彩为大漆黑和金色,最经典的色彩搭配,此版本作为主标来使用;黑色底板和金色字体结合,显得沉稳、高贵,展示出大漆的贵气。
(二)材料造型的创新与文化
1.胎体
漆器有木胎、竹胎、金属胎、陶胎、脱胎等。
设计基于漆器的特性与天然材质结合,将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
因此“娇漆”的设计体现对漆工艺的传承,另外采用了棉布与铁丝结合则中体现其造型与漆的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2.材质与文化
大漆作为一种古老的纯天然涂料,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漆器工艺,乃是中国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的智慧结晶。
用漆艺术的语言和形式,赋予它更多的可能性。
褶皱系列设计侧重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模拟纸张或者有机的自然肌理,留住瞬间的美。
在创作中会有意识的把这种东方韵味融入到设计中,然而要把一个物造成一个视觉,让这个视觉产生情感和灵魂性,这些创作来源于生活的河流,给予我们创作的源泉。
同时又完美的将传统文化与新型材料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产品设计与制作
产品创意构想到胎体设计与制作再到器形的髹饰都是相互关联的,以褶皱形式作为元素,通过揉、抓、折等结合,保留其痕迹的应用,使其产品更加人性化。
根据器形和用途确定髹饰方案,褶皱系列作品时而素雅、时而绚丽。
在髹饰上以堆漆为主,或施以莳绘,或施以素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材质的对比、碰撞。
在创作中,一是使用传统大漆,因为它们是真正环保无毒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二是造型上独特的眼光,不因为漆的古老而拘泥于传统造型。
体现本次设计的主题,改变人们固有思维形象,使产品更加具有趣味性、人性化。
三是使用天然辅料,比如蛋壳、矿物粉等。
因此,褶皱系列也是想保留自然状态下的美,正因这些美是瞬间的,短暂的,它是像穿越了以后再也没有,永远不会有重復的瞬间出现。
三、胎体制作
1.用3D软件绘制出器皿的造型。
2.用0.5*0.5mm的铁丝按照绘制出的产品造型进行塑形。
3.选取布料对其表面进行平整梳理。
4.将白乳胶涂在棉布上,等其干湿程度在80%左右糊在用铁丝网制作出来的器皿。
5.将器皿阴干,最后在对产品局部进行调整处理。
根据不同的器型进行髹漆或以素髹、犀皮漆技法等。
四、平面排版
在平面中,主要以红、金、黑三色为主。
因为漆器以这三种颜色为主,传统观而时尚。
另外增加了辅助色彩,选取特殊纸质,通过纸张与色彩相互呼应。
整体的平面以实拍为主。
以下简单阐述:
采用形式美法则,将其实物与平面结合对比与统一。
针对“娇漆”做出了装饰感极强的海报。
颜色的反差与对比,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
采用折页的形式,一是便于人们阅读,二是在整体中介绍了“娇漆”系列产品展现出漆工艺的魅力所在。
该系列的平面部分主要以装饰性来体现漆器的绚丽。
书签为一系列的共四个,其形式为了与海报相呼应。
主要以素雅为主,元素运用为漆器描金工艺中银杏叶。
寓意着“一和二”“阴和阳”等等,表达着事物的对立统一。
五、结论
经过这次创作使我意识到了许多。
首先,对漆工艺进行简单的学习才发现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而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才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如何将这以传统工艺继续发扬与传承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王世襄1983《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
(通信地址:530000;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