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
• (四)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 的原因:
• 1、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压迫是造成子君和 涓生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爱情 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 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是那个封建势力占统 治地位的旧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旁人的非 议,小东西的告密,局长对涓生下的一纸 免职令,给涓生和子君的小家庭带来了失 业的威逼和经济的压迫。他们虽竭力挣扎, 仍无法摆脱困境,甚至到了无法生活下去 的境地。这是涓生和子君离异的一个重要 原因。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 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 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 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 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 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 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 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她的生活和思 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 怯弱起来。
•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生前出版小说 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七部、通 信集一部和文学史著作两部。鲁迅的作品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 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 者群。 •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 的奠基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
• 二、鲁迅的作品:
• (一)、小说集3部33篇:
• 《呐喊》(1923年),中短篇小说14篇; • 《彷徨》(1926年),短篇小说11篇; • 《故事新编》(1936年),短篇小说8篇。
• (二)、散文诗集2部:
• 《野草》(1927年,散文诗集); • 《朝花夕拾》(1928年,回忆录集)。
•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 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 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 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 社等社团,编辑出版了《语丝》 等刊物。
•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完成“立人” 思想的建构。他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 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 度的思想基点,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 意义。在鲁迅这里,“人”的内涵不是抽 象的或理念存在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 生命个体。人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 而他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 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古今人鬼, 全部踏倒他。这是鲁迅对人的合理存在状 态的基本认识,他的整体反传统和批判国 民性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总的解释。
• (三)、杂文集17部:
• 《热风》(1925)、《华盖集》(1926)、 《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 《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 《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 (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 (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 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1938)、《集外 集拾遗补篇》(1938)。
• 但他自身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对打击 的的份量估计不足,对个人奋斗的力 量也过于自信,一旦陷入困境便产生 逃避现实的阴暗心理,把不幸归结于 与子君的结合上,显得软弱而自私, 认识不到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 子君死后,他只能孤独地咀嚼着人生 的悲哀和对子君的忏悔。 • 涓生:爱——烦——希望她死——坦 白——悔恨和悲哀。
• (四)、书信集:《两地书》 • (五)、学术著作:《中国小说 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 (六)、译著:《域外小说集》 (与周作人合译)等。
• 三、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 学道路:
• 鲁迅的一生,按照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演 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 (一)、早期(1881——1917)
•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会稽县(今绍 兴县)东昌坊口新台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鲁 迅的少年时代是在小康家境中度过的。后因家庭 变故,从小康坠入困顿,在困顿中鲁迅领受了世 态的炎凉。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 入矿路学堂。期间鲁迅精力多放在自然科学方面, 受《天演论》、进化论思想影响,崇尚科学救国、 实业救国。
• (三)、后期(1927——1936) • 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大到达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 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学 校营救被捕学生,遭无理拒绝,愤而 辞职,离开广州,定居上海。此后鲁 迅致力于文艺活动和著译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上海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
• 在子君性格中还具有纯扑善良的一 面。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 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 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 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 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 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 子君:勇敢——庸俗——怯懦—— 湮灭。
• 2、涓生: • 是一个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 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和子君一 样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 姻自主的新思想。他在跟子君相识、 相爱的过程中,扮演者一个启蒙者的 角色。每次都是他在讲,子君在倾听。 他在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中没有子君 那么大胆无畏,但建立家庭后,他比 子君现实得多,他对现实残酷性的认 识也比子君深刻,
四 《 伤 逝 》 赏 析 :
• 《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是鲁迅 唯一一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堪称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典范之作。 《伤逝》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 特的地位,表现在思想上的突破性和 形式上的独特性。 • 伤逝释义:哀念死去的人。伤逝之情, 难以言表。
• (一)故事梗概: • 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敢于冲破封 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 婚姻。他们相识、相爱后租房同居, 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不久,涓生被 教育局解除职务,家庭生活陷入窘境,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也出现了破裂,子 君被迫回到老家后抑郁而死,涓生怀 着沉重的悔恨和悲伤,重新探索人生 之路。
• 这一时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 期。他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文明 批判和社会批判。同时还完成短 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出版书 信集《两地书》,另有大量译作 问世。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积劳成疾, 病逝于上海。
• 鲁迅一生的创作,始终坚持以“立 人”为中心的现代性思考,并以个 体精神的极度高扬和个人责任的无 畏担当不断深入这种思考,由此形 成了现代汉语文学的灵魂。鲁迅的 思想,是现代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 遗产的组成部分。只有深刻理解鲁 迅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鲁 迅的文学创作。
• (二)《伤逝》的主题: • 小说通过描述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阻 力自主婚姻,到受社会迫害,自主婚 姻破灭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黑暗 的社会里,恋爱和婚姻不是一个孤立 的问题,仅靠个性解放是行不通的。 个性解放必须以社会解放为前提,只 有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妇女取得 了平等的地位,真正的自由恋爱和婚 姻才能够实现。
• 涓生虽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 时更新、生长、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 自己:“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 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 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 才有所附丽。”但涓生的种种努力,也都 是个人奋斗,因而到处碰壁。他对子君的 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以“超过她的冷摸” 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甚至想 到子君的死。
• 1902年鲁迅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 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 革命活动。1904年,从弘文学院毕 业后选择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希望科学救国。因在一次观看幻灯 片时,周围一群同胞对日本杀害中 国人麻木围观,深受刺激,鲁迅弃 医从文,决心把文艺作为改造国民 精神的利器。
• 1906年4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文 艺活动。他一面进行文艺创作,一面 对外国文学进行译介。在日留学时期, 鲁迅开始了其“立人”思想的建构。 在鲁迅看来,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中国之衰,根柢也在人,只要国民性 不改,一切兴国的努力都是枉然。振 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不在坚船利炮, 也不在变法维新或者暴力革命,而在 启蒙立人。
•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掀起反对校 方与教育当局的学潮,鲁迅坚定地站在 学生一边,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在 “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 中,鲁迅以实际行动参加斗争。他写了 大量杂文,揭露北洋政府屠杀学生的残 暴行径。 1926年8月,鲁迅遭段祺瑞政 府的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期间,他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十卷, 完成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朝花夕拾》。
• (三)子君、涓生人物形象 分析:
• 1、子君: • 子君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 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具有个性 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 的新思想,在同传统礼教的斗争中, 体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 力进行较量,她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 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 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是五四 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 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大无畏地面对那 些讥笑蔑视和冷嘲热讽,与涓生自由恋 爱并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 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其个性解放在 当时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甚 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 空虚平庸的生活,必然使爱情也渐 渐褪色。不仅是涓生对子君逐渐冷 摸,子君对涓生也没有先前的“善 于体贴”了。她因为怕官太太取笑 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阿随,使得涓 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 儿狗和油鸡之间。
• 她为失去油鸡、阿随而颓唐、凄苦和 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发生裂痕, 但又为害怕失去涓生的爱而忧疑。婚 前的勇敢和无畏这时已荡然无存,一 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此时已变 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子君性 格的软弱,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 到她曾经背叛过的旧家庭,在传统偏 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
• 1909年,鲁迅回国,在杭州和绍兴 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组织 和参加声援活动。1912年,受蔡元 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不久,迁到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让鲁迅感到愤懑、痛苦,以抄录古 碑,研读佛经等逐除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