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PPT课件]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PPT课件]
• (三)、后期(1927——1936) • 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大到达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 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学 校营救被捕学生,遭无理拒绝,愤而 辞职,离开广州,定居上海。此后鲁 迅致力于文艺活动和著译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上海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
•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生前出版小说 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七部、通 信集一部和文学史著作两部。鲁迅的作品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 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 者群。 •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 的奠基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
• 1902年鲁迅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 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 革命活动。1904年,从弘文学院毕 业后选择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希望科学救国。因在一次观看幻灯 片时,周围一群同胞对日本杀害中 国人麻木围观,深受刺激,鲁迅弃 医从文,决心把文艺作为改造国民 精神的利器。
• 1906年4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文 艺活动。他一面进行文艺创作,一面 对外国文学进行译介。在日留学时期, 鲁迅开始了其“立人”思想的建构。 在鲁迅看来,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中国之衰,根柢也在人,只要国民性 不改,一切兴国的努力都是枉然。振 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不在坚船利炮, 也不在变法维新或者暴力革命,而在 启蒙立人。
经典名著赏析
经典名著赏析 :第五讲
鲁迅小说 《伤逝》赏析
一 、 鲁 迅 简 介 :
•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 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后改字豫才,学名树人。“鲁迅” 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 记》时始用的笔名。 • 鲁迅于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参加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运 动的的倡导者之一,并开始大量写作小说、 杂文等文学作品。
•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掀起反对校 方与教育当局的学潮,鲁迅坚定地站在 学生一边,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在 “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 中,鲁迅以实际行动参加斗争。他写了 大量杂文,揭露北洋政府屠杀学生的残 暴行径。 1926年8月,鲁迅遭段祺瑞政 府的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期间,他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十卷, 完成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朝花夕拾》。
• (三)、杂文集17部:
• 《热风》(1925)、《华盖集》(1926)、 《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 《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 《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 (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 (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 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1938)、《集外 集拾遗补篇》(1938)。
•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 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 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 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 社等社团,“立人” 思想的建构。他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 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 度的思想基点,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 意义。在鲁迅这里,“人”的内涵不是抽 象的或理念存在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 生命个体。人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 而他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 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古今人鬼, 全部踏倒他。这是鲁迅对人的合理存在状 态的基本认识,他的整体反传统和批判国 民性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总的解释。
• (四)、书信集:《两地书》 • (五)、学术著作:《中国小说 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 (六)、译著:《域外小说集》 (与周作人合译)等。
• 三、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 学道路:
• 鲁迅的一生,按照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演 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 (一)、早期(1881——1917)
•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会稽县(今绍 兴县)东昌坊口新台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鲁 迅的少年时代是在小康家境中度过的。后因家庭 变故,从小康坠入困顿,在困顿中鲁迅领受了世 态的炎凉。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 入矿路学堂。期间鲁迅精力多放在自然科学方面, 受《天演论》、进化论思想影响,崇尚科学救国、 实业救国。
• 1909年,鲁迅回国,在杭州和绍兴 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组织 和参加声援活动。1912年,受蔡元 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不久,迁到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让鲁迅感到愤懑、痛苦,以抄录古 碑,研读佛经等逐除苦闷。
• (二)、前期(1918——1926) • 1918年起,鲁迅应邀与陈独秀、李大 钊等共同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活动。 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 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 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鲁迅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 《药》等20多篇小说,结成了《呐 喊》、《彷徨》两个集子,为中国现 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这一时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 期。他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文明 批判和社会批判。同时还完成短 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出版书 信集《两地书》,另有大量译作 问世。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积劳成疾, 病逝于上海。
• 鲁迅一生的创作,始终坚持以“立 人”为中心的现代性思考,并以个 体精神的极度高扬和个人责任的无 畏担当不断深入这种思考,由此形 成了现代汉语文学的灵魂。鲁迅的 思想,是现代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 遗产的组成部分。只有深刻理解鲁 迅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鲁 迅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