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研究表明,每个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过程几乎是一致的。

比如,总是先学会现在时,再学会过去时;先学会过去时,然后才掌握过去完成时,等等。

语言知识习得本身的顺序似乎是有自己的规律,而一些非语言因素,诸如学习动机、时间、方法等对英语学习效率的影响更大。

这就是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所要讨论的问题。

1.英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达到某一学习目的而坚持的一系列观点、信念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学习行为。

它包含以下内容:确定目标——分解目标的组成部分——描绘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了解你所拥有的学习资源——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时间表——采取切实的学习行动——自我反馈和矫正。

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控制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而采取的措施,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方法和技巧,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会根据内容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策略。

英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英语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既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过程及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宏观策略。

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2.英语学习策略的分类正如对学习策略的定义见仁见智一样,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目前,比较通用的策略归类有四种:Oxford的策略归类;O’Malley和Chamot 的策略归类;文秋芳的策略归类;Cohen的策略归类。

Oxford依据策略对目的语学习的不同作用将策略划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

所谓直接策略就是与目的语直接相关、起着直接影响目的语学习作用的策略,该策略分为3个次大类,即记忆策略(包括建立网络、运用形和声音、认真复习、运用动作),认知策略(包括练习、接受和传达信息、分析和推理、为输入和输出信息建立规则)和补偿策略(包括聪明的猜测、克服说写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所谓间接策略就是与目的语没有或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起着支持和管理目的语学习作用的策略,该策略分为3个次大类,即元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学习重点、安排和计划学习、评价学习),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程度、鼓励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和社会策略(包括询问问题、和别人合作、同情别人)。

O’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包括重复、记笔记、详细描述、翻译、组合、推理、演绎、再组合、想像、听觉表达、关键词、语境化、迁移等),元认知策略(包括有目的的注意、延迟表达、自我评估、选择注意、自我监察、功能设计、自我支配、谋略等)和社交/情感策略(包括合作、提问等)。

文秋芳的分类与Oxford有较大的差异,她将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分成“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和“母语策略”三种,形式操练策略比较注重传统的精读和精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功能操练策略强调在大量接触和运用外语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母语策略使用者则偏好通过翻译来学习外语的各项技能。

以上分类属于宏观方面,指的是英语学习者的观念和策略的总体;而微观分类则侧重于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策略,比如:听力、口语、阅读、词汇、写作。

3.英语学习策略详解宏观方面:1)元认知策略提前准备--我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明确的长期目标;自我评价--我会经常反思改进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事先练习--在上英语新课之前,我经常会预习课文;选择注意--在上课时,我会格外注意老师讲授的难点和重点;自我监控--走神时,我会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课。

2)认知策略利用目标语资源--我在学习英语时查阅参考资料与词典;利用上下文情景--我常常通过前后句子或上下文等语境来猜测生词的意思;利用身体动作--与人用英语交流时,当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时,我会借助手势;利用声音表象--听英语时,我会注意听阅读者的语调来帮助做出正确判断;记笔记--听英语时,我会在听的过程中做简单的重点记录。

3)社交情感策略协作/合作--我有一个经常和我一起练习英语的同伴;鼓励自己--英语考试失败时,我会暗自鼓励自己;降低焦虑程度--考前,我能够设法降低自己的担心和焦虑。

例如,甲同学习惯在每学期的头一星期里把上课用的英语课本都尽可能浏览一遍,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有助于他对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而乙同学习惯于把作业中做错的地方都仔细修改一遍,因为她觉得这样做一遍可让她把语法、拼写、标点、表达等等错误的地方重新思考一下,找到自己的弱点,及时补救,防微杜渐。

乙同学的做法实际上是把作业做了两遍:第一遍是草稿,第二遍是完稿。

她坚信她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

结果甲、乙两位同学都能把英语学好。

为什么?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都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其实,上面所描述的学习方法正是他们学习策略的一个侧面,尽管两位同学可能并未意识到他们是在运用策略。

微观方面:1)词汇学习策略联想策略、重复策略、上下文策略等等。

比如:在记忆新单词时把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形式联系起来,通过复习课文记忆单词,借助生词出现的地方记忆生词,通过联想使用生词的场景记忆生词,在句子里使用新单词记忆新单词,把发音一样的和相似的生词放在一起,给学生介绍可以借助动作记忆单词,也可以用中学老师常用的卡片记忆法。

同时学习者要善于利用同根词、同义词、反义词或通过造句、上下文来记忆单词文章。

记忆策略--背词汇表;练习策略--突击单项词汇练习;诵读策略--通过背诵篇章记忆词汇;查词典策略--随时查阅词典,了解词汇;搭配策略--在固定短语或习语中记忆单词;构词法策略--借助词根、词缀、词源等构词知识学习词汇;上下文策略--在阅读中通过上下文背景学习词汇;猜测策略--根据上下文已知信息猜测生词;分类策略--将单词按照语义、语用关系进行归类后学习;联想策略--通过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同义或反义等关系联想单词、记忆单词;阅读策略--通过大量阅读,有意识增加词汇量;应用策略--在日常的听、说、读、写、译活动中增加单词的出现频率,进而学会单词;复习策略--定期(1个月或 2 个月等)复习以前学过的词汇。

2)阅读策略略读策略--快速浏览文章,了解大意;寻读策略--快速浏览文章,查找特定信息;预测策略--借助语法、逻辑、文化等对文章内容、主题、体裁等进行大胆预测;词汇输入策略--掌握尽可能多的单词,克服词汇难关;翻译策略--借助母语,间接理解;查词典策略--边阅读文章边查阅出现的生词;反复阅读策略--对文章的重、难点进行反复阅读;语法分析策略--遇到长句、难句时,借助语法分析,弄清句子的意思;补偿策略--利用常识或已知相关信息做出判断,弥补文章中的缺损信息;猜测策略--利用语篇环境猜测生词、难句子或其他生疏信息;上下文策略--将语篇视为连贯的、统一的整体,依据上下文理解文章信息;广泛阅读策略--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电子文本等,提高阅读技能。

4.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下面是一系列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结果。

有许多研究发现,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其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

如Bremner(1999)对香港城市大学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中表明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Goh和Kwah(1997)对新加坡的中国学生调查中,也发现补偿策略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在对200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同样也发现补偿策略的平均值是最高的。

这说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进行合理的猜测和弥补缺陷和不足。

比如用同义词代替不会的单词、用手势表达或猜想不会的单词。

补偿策略是学习者为填补语言知识缺陷而使用的策略,目的在于解决因知识不足而产生的理解上或交流上的困难,主要是帮助学生跨越知识间的鸿沟,应用此来克服说英语和写英语之间的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策略属于“交际”范畴,更多的是和语言的使用有关,它帮助学习者在面对知识空缺时设法完成对语言的使用。

位于第二位的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通过计划、监控、评估等方法来调整、控制学习过程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以说是一种管理策略,而管理策略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能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地发挥作用(文秋芳,1993),说明学生能自己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和时间表。

但是学生的记忆策略使用却出乎意料。

记忆策略主要是储存信息,并且当在特定场合需要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可以及时从大脑反馈出来。

这种方法包括建立精神纽带,采用形象和声音,使用动作。

比如用图片、形象、声音等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

根据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国学生应该很喜欢和擅长使用记忆策略,可是某研究却发现只有过半的学生有时或总是使用这个策略。

Goh和Kwah的统计数据中表明记忆策略是6大策略中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种。

他们认为这与传统观念中中国学生所倾向采用的策略不符合。

下面是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策略比较研究。

1)某项研究对象是两个40人规模的本科班。

一个成绩中等偏上,另一个中等偏下,可谓两个比较典型的班级。

这有利于充分显示两个对照班学习策略的异同。

第一个调查结果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

学习优秀者把他们能学好英语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两个:一是学习方法;二是学习动机。

而这也正是差生学不好英语的两个原因。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都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认为动机并不比方法更重要,至少两者是同样缺一不可的。

第二组数据是两个对照班同学在一周里学习时间安排的情况。

大约有2/3的优秀生学习是有计划的,而差生人数则不足一半。

但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们在灵活安排时间上的不同。

两个班在第一项(具体、严格的学习计划)上人数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英语学习不成功的学生中,有一批是能够按部就班地按照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开展学习的,他们学不好的原因不是没有花时间学习英语,而是学习方法不对,效率不高。

另一种可能是,他们除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英语以外,平时不能灵活地利用其他零散的时间来学习英语。

能松散、灵活地安排时间是优秀生的特征。

2)文秋芳(1995)在研究中发现:成功者与不成功者都在运用学习策略,其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

究其根本,成功者能根据具体情形调配学习策略的运用,监控反思其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3)马广惠在研究中发现:不成功者缺乏的是管理策略。

4)刘丹丹在学生的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中发现,成功者运用的策略多且灵活恰当,策略运用意识强。

5)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有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从某些方面说明了两种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