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旱地农业得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第一节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一、中国干湿地区得划分指标及其划分方法划分中国干湿地区得指标目前主要就是干燥度指标与年降水量指标。
(一)干燥度指标采用这种指标划分得,有中国科学院得“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与中央气象局得“中国气候区划”,其划分得方法见表。
到西以干燥度划分。
第二级气候区划分,结合各区情况,甘蒙、甘新、华北三个地区重点考虑年、季干燥A 度。
第二级划分视各地情况适当运用年、季干燥度,年降水量、降水日等因素。
这个区划以K≥4、00为干旱,K在1、50一4、00或1、20一4、00之间为半干旱,我国干旱与湿润地区得分界线大致就是从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张家口到榆林、兰州、阿坝、昌都、拉萨,由东北针贯西南,干旱与半干旱得界限大致就是自内蒙古得海流图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柴旦、玉树、倾多、拉萨、日喀则至噶尔昆沙一线。
中央气象局得“中国气候区划”在第二(气候大区)与三级(气候区划)中,分别采用年、季干燥度指标。
因干燥度标准与划分方法得不同,此区划划分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范围大致为:东自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向西南经承德、太行山、运城,再折向西北,经洛川、兰州、酒泉、敦煌、与田至喀什一线以北得广大地区。
青藏高原气候区域除东南部得部分地区外,也属于这个范围。
中国科学院得“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干湿情况,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划分出第一级(自然地区)范围大致自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十八盘梁、石家庄、阿坝、昌都、倾多一线得西北地区。
干旱与半干旱得分界线大致就是从包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折向大柴旦、格尔木经唐古拉山口转向黑河、鄯善一带。
(二)年降水量指标以这种指标进行大范围干湿地区划分得主要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得“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得“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其划分得主要指标如表1-7。
出了西北干旱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得29、8%。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100mm等降水量线为指标,划分得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得50%以上。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与“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分别都以400mm与250mm降水量线作为划分干湿区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得指标,其中干旱、半干旱面积分别占30、8%、19、2%,合计占国土面积得50%。
从以上不同得划分可以瞧出:①因划分指标得不同,或同一指标具体标准得不同,或因再分级中运用得方法不同,划出得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也就不同;②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尽管目前还没有一致得划分,但就是从大得范围瞧,还就是比较一致得。
即无论以干燥度K=l、5还就是以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划分,中国干旱地区得面积都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得50%以上。
如果加上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得交错地带,则干旱半干旱地区得面积更大。
二、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得地区。
即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干湿气候得分界线。
其面积占国土面积得50%以上。
第二节中国旱地农业得分布区域与旱地农业类型分区一、中国旱农地区分布中国旱农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得半干旱与半湿润偏旱地带。
地理坐标位置大致就是东经73°50′-135°05′,北纬33°20′-53°30′之间。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得全部或部分范围,供966个县(市)。
土地总面积为54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得56%,耕地面积0、51亿hm2,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得51%,其中没有灌溉条件得旱地约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得65%,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得32%。
分布广,类型多。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旱农生产,将北方旱地农业类型进行分区,分为4个一级区与57个二级区。
二、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指标(一)一级类型区得分类指标与命名一级类型区以80%保证率得年降水量作为区划得主导指标。
以干燥度为辅助指标。
水分分布规律就是形成不同旱农生产得基本因素。
采用年平均降水量作为分区指标,只能说明该地区年降水总量,而多于或少于这个数量得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各有一半,即保证率为50%。
在受季风影响较大,年降水量变幅较大得旱区,为了稳产高产,就需要年降水量有较大得保证程度,所以采用以80%得保证率作为主导指标。
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就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得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得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得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得盈亏。
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得辅助指标。
我国北方地区按80%得保证率,将年降水量小于200mm得地区称为干旱区,200—250mm得地区称为半干旱偏旱区,250—400mm得地区称为半干旱区,400—500mm得地区称为半湿润偏旱区,500—600mm得地区称为半湿润区。
在此五个类型中,干旱区因降水量过少而不能实行旱农,半湿润区因降水量较多而不需要实行旱农。
因此,旱农得一级类型区实际为三个,即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偏旱区。
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就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得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得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得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得盈亏。
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得辅助指标。
干燥度大于3、5为干旱区,3、0—3、49为半干旱偏旱区,1、6—2、99为半干旱区,1、3—1、59为半湿润偏旱区,1、0—1、29为半湿润区。
表1—9 北方旱地农业类型一级区得指标与特征二级类型区得划分主要就是综合考虑地貌、热量及形成农业干旱得特殊因素(如水土流失、风沙区)与农、林、牧业结构得比例。
地貌就是形成农业生产类型得主要因素,在旱农地区更为突出。
地形起伏直接影响光、热,水得再分配,直接影响旱地农业得产业结构,作物、畜禽与林木得品种结构,从而决定农业生产得方式。
地貌分类指标见表1—10。
于暖温地区。
从而在降水量有限得旱农地区对农作物得种类与品种得结构、产品得质量与数量、种植制度、经营方式、草地类型、林木分布等都有明显得影响。
在中国北方地区中暖温、中温、凉温与寒温地带得分布也十分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旱农类型得分异性。
在研究中采取≥0℃持续期得积温作为衡量热量得指标(表1-11)。
要指标之一。
从中国北方旱区瞧,主要障碍因素就是水土流失与风沙。
其区分指标见表1—12。
水土流失区保水性能差,坡耕地多,多旱作,在风沙区则作物易受风旱威胁,需借助农田防护林保护或发展牧业。
结构。
农林牧结构既可以它们用地结构得比例作分类指标,也可用它们产值得结构比例作为指标。
两者互相联系,但表现不一样。
用地结构主要表现农业生产活动得过程特征,产值结构则主要表现生产活动得最终经济效果,二者共同构成农业生产得基本特征。
这里采用了产值结构比例做为分类指标(表1—13)。
如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辽宁西北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风沙半干旱农区,陇中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半湿润偏旱农牧区等等。
三、中国北方旱农类型区划及名称(一)半干旱偏旱区本区东起呼伦贝尔高原,向西南延伸,经鄂尔多斯高原,过陇西黄土丘陵沟壑,祁连山北麓到柴达木盆地外围,属内蒙古、甘肃、青海得一部分。
本区共分7个二级区,即:1、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半干旱偏旱牧区2、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3、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半干旱偏旱牧区4、陇中黄土高原西北部半干旱偏旱农牧区5、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6、祁连山北麓高寒半干旱偏旱农、牧、水源林区7、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半干旱偏旱牧区(二)半干旱区本区自东向西为大兴安岭西麓、东北西部丘陵-平原、冀北晋北高原山地、河北平原中部,晋陕黄土高原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陇西黄土丘陵区、祁连山地、青海湖环湖地带、湟水谷地上游、海南高原山地,青南高原北部与新疆伊犁盆地。
包括12个省、市、区。
本区共分25个二级区,即:1、大兴安岭西麓高平原半干旱牧区2、松嫩平原东北水土流失半干旱农业区3、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农牧区4、吉林西部平原风沙半干旱农(牧)区5、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低山丘陵半干旱牧农区6、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农牧区7、西辽河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8、辽宁西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风沙半干旱农业区9、燕山北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半干旱农林牧区10、晋北、冀西北山地半干旱农林牧区11、河北黑龙港半干旱农业区12、太行山东麓半干旱灌溉农业区13、阴山南麓丘陵山地半干旱农牧林区14、太原、忻定盆地半干旱灌溉农业区15、土默特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16、吕梁北段黄土丘陵半干旱农业区17、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半干旱牧林农区18、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半干旱牧林农区19、陕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农牧区20、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21、海东黄土丘陵半干旱农牧区22、青海湖环湖半干旱牧农林区23、黄河源头半干旱牧林区24、可可西里内陆寒漠区2、伊犁河谷半干旱农牧区(三)半湿润偏旱区本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东部、吉林中部平原、辽西得中北部、燕山北部山地、华北滨海低平原、豫北-豫西、太行山、太岳山地、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延隰黄土丘陵、陇中黄土高原南部与北门源山谷滩地等14个省市、区311个县旗。
本区共分13个二级区。
即:1、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半湿润偏旱农林区2、松嫩平原东部半湿润偏旱农业区3、吉林中部平原半湿润偏旱农业区4、辽宁西南-中北部半湿润偏旱农业区5、燕山北部山地半湿润偏旱林牧农区6、华北滨海半湿润偏旱农牧区7、华北低平原区半湿润偏旱农业区8、豫北、豫西半湿润偏旱农业区9、太行太岳山地半湿润偏旱农业区10、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半湿润偏旱农业区11、延,显黄土丘陵半湿润偏旱农牧区12、陇中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半湿润偏旱农牧区13、门源半湿润偏旱农牧区四、内蒙古旱地农业类型分区(一)干旱区1、阴山北麓高平原干旱牧区2、河套平原干旱灌溉牧区3、内蒙古西部高平原风沙干旱牧区(二)半干旱偏旱区1、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半干旱偏旱牧区·2、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3、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半干旱偏旱牧区(三)半干旱区1、大兴安岭西麓高平原半干旱牧区2、、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低山丘陵半干旱牧农区3、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农牧区4、西辽河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5、燕山北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半干旱农林牧区6、阴山南麓丘陵山地半干旱农牧林区7、土默特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8、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半干旱牧林农区9、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半干旱牧林农区(四)半湿润偏旱区1、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半湿润偏旱农林区五、旱农地区不同类型分区得战略发展方向(一)干旱区本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就是我国最干旱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