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面临着许多特殊状况,如何让大学生减少甚至避免由于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心理应激以及心理障碍等问题,不断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69
进入21世纪,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竞争趋势日益增强,完美型人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更多的人意识到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高校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1 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素质状况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因此,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差
在当前扩招的形势下,高校的资源管理与配置等方面比较落后,它的教学方法和小学、中学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大学
生不能快速适应高校的学习方法与生活方式。

比如有很多灵活性较强的活动还很难独自完成,大学生如果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情绪往往很失落。

有的大学生时常思念远方的父母,对中学时代班主任的关心甚是怀念,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比较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

此外,我国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尚有欠缺,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使学生普遍感到大学思念的生活并不顺利。

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会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日益变得警惕起来,这样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1.2 由于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高校的收费标准也在逐步提高,这对于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很多困难的家庭不堪重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相对紧张。

他们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担忧,比如每学期的学费交不上,但迫于学校的催缴不得不勤工俭学: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很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在同学中“不合群”。

很多学生追求名牌,出入各种娱乐场所,更使贫困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1.3 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待加强
在大学校园中,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独立去完成,以体现自己的自理能力。

然而也有很多事情很棘手,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

有很多大学生不太习惯与别人相处,经常依赖父母,既缺少
自己的主见,还缺乏与他人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自私自利,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同时,大学被称作是“半个社会”,学生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不能在社会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2 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2.1 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广大高校教师务必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还尚有不成熟的地方,因此心理上就必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压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进取态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与工作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的负面效应,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倘若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使社会不正之风侵蚀学生的思想。

在日常的学习中,学校应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与人格魅力更加完善和健全,从而乐观面对各种现实中的挑战。

相反,崇尚自我的方式必然会严重阻碍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使自己误入歧途。

可见,高校务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队伍,并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以便于在生源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合理补充与配备师资管理队伍,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

2.2 充实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积极健康心态的平台,它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升华人格魅力,还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专业课的学习更加轻松、高效。

比如可以在文艺演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避免学生受个人主义的影响。

大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班级的荣誉,努力克服过于关注自我的狭隘思想。

因此,各高校要多举办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从而有效将各种良好的管理思想与意识融入进学生的活动之中。

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断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可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可以从多角度增强学生的各项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确定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自信、勇气、坚强、自制的性格。

2.3 定期展开心理咨询活动
大学生们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转折点。

无论是身边的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的知识都发生了改变,大学生只有在短期内尽快适应,转变角色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尽快进入到大学生活的角色中去。

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设定心理咨询活动,方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适应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妮.浅谈高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企业导报,2011,(10).
[2]冯巍.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j].知识与创新,2009,(2).
[3]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4]王海霞.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目标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宋晓宁(1982-),女,回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0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