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的五点建议武汉教科院罗昆霞优质高效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诉求,判断教学是不是优质高效,有三个基本的参考因素:一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量度,学习的内容是饱和还是单薄;二是学生学习感悟的深度,是浅尝辄止还是刻骨铭心;三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是少数代表还是全员参与。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良好的客观条件,也不是美好的主观愿望,更不是几处别出心裁的设计,而是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所谓“千个法万个法,不循规律都白搭”。
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那么阅读教学有哪些基本规律呢?通过对大量常规教学的观察分析和对一些名师课例的学习揣摩,笔者认为一节好的阅读课,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追求,恰如其分地处理好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五对矛盾。
一、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目标定位长期以来,单纯的以理解内容为目标的阅读教学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是衍生“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主要原因。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总是围绕“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打转转。
而对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哪些表达方法?”则很少关注。
耗费大量时间去分析诸如人物、事件、背景等,费力不讨好地拽着学生去琢磨那些一目了然的问题,如“开始怎么样?接着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等。
更有甚者,教师根据上句提问,学生用下句作答。
这样一问一答将课文内容从头到尾串一遍。
还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随意穿插一波又一波的所谓思想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涉及内容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写着,只要认真读书并不难回答。
提出大量没有挑战性的理解内容的问题和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教,学生感觉智商被低估,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要么有口无心的附会,要么沉默不语的回应,教学兴味索然。
课堂充斥这样的提问和说教,同那些艰涩难懂的问题一样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容易将教学拖入沉闷、平庸、低效的泥潭。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形成,主要是在思想上没有弄清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关系,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弄清课文写了什么。
至于表达则在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中去专项学习。
许多教师的教案包括竞赛课的一些教案,根本没有学习表达的目标描述。
他们忽视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不知道语文教学要“沟通听说读写”。
其次是在教学设计上有心无力,有心确立学习表达的教学目标,但理解内容的设计繁杂、冗长,既不善简化又不忍删减,所以学习表达的时间被理解内容的时间所挤占,学习表达要么被取消,要么蜻蜓点水,一晃而过。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是缺乏语文味的教学,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
它被崔峦先生称之为“顽固的魔障”,认为不解决这个问题,阅读教学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将学习表达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这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可见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言文字学习的根本目的。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是语言文字运用最经常最普遍的方式。
在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那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呢?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也可以进行专门训练,但最经济最实效的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习。
因此课标在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可见,学习表达是阅读教学固有的重要任务,不是附加的,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学习表达也要避免形式主义和模式化。
例如阅读写人的课文,只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句段,让学生认识这就是什么什么描写而已;写事的课文其表达方法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弄清按什么顺序写的;写景状物的课文,在教学尾声戴上一顶“借景抒情”或“借物喻人”的帽子就算完事儿。
并且年复一年、千课一面,没有变化。
客观地讲,这比完全不涉及学习表达的教学是一个进步,所述内容也属于“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这远不是理想状态。
阅读教学中学习表达要“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逻辑等方面归纳出几种乃至十几中表达方法来。
换句话说,每一篇文章的写成一定是多种表达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所谓“因课制宜”就是看这篇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法中最突出最适宜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将课文中“最突出最适宜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确立为学习目标;所谓“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现实水平,确定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表达方法,然后在课文中去选择相应的表达方法来学习。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或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相反,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要改革的是单纯理解内容的阅读教学。
我们不能忽视或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因为理解内容是学习表达的基础。
我们也见过教学伊始,在学生完全不熟悉内容的情况下,就急切叩问课文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如同没有根基的沙漠上的建筑,这样的教学往往难以为继,学生往往迷惘茫然,因为这违背了人们普遍的阅读心理。
不能忽视或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另一个原因是:阅读教学还有人文教育的任务。
阅读教学还必须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对内容的理解而学习表达,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确立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目标定位。
二、视野开阔与恰当取舍整合的内容呈现有两句话在语文学科颇为流行,一句是“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一句是“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前者强调语文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主张开拓视野、联系生活、网上查阅、广泛搜集;对后者的解读相对多样化,比较集中的一种解读是:强调突出教学重点,改革面面俱到的教学弊端,主张着眼课文、加工改造、大胆取舍、详略处理。
因为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即特定时间、特定内容、特定目标。
所以,无度的搜集和不当的取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怎样做到既视野开阔又恰当取舍呢?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命题,也是体现教师智慧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把“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基本理念。
并指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还强调“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不能作井底之蛙,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视野开阔。
此外,阅读教学所呈现的内容包罗万象,所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能涉及。
如果教师不能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阅读教学不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阅读目的。
所以阅读教学就是要跨越学科联系其他课程、关注社会发展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就是要推开一扇扇门,打开一扇扇窗,凿开一条条渠道,使阅读教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当我们视野开阔之后,当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时,我们要警惕患上“选择障碍症”,我们尤其要防止阅读教学“跑偏”。
这种“跑偏”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且形式多种多样。
1、用音画欣赏代替语言文字的阅读。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直接用音像制品的欣赏来代替对乐曲“二泉映月”文字描述的感受和体会;教学《荷花》时则是用对几幅表现荷塘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代替对文字描述的品味,将阅读课上成音乐美术欣赏课。
2、用科学实验代替语言文字的阅读。
如教学诸如《蝙蝠与雷达》、《捞铁牛》等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理解其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耗费大量精力准备科学实验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实验演示。
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获得,而是进行科学实验或观察科学实验获得,将阅读课上成自然科学课。
3、用堆砌的背景材料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如教学毛主席诗词《长征》时,花大量时间,对长征涉及的大量背景信息及历史故事进行介绍,而对诗词的诵读感悟则匆匆而过,将阅读课上成历史课。
4、用搜索的信息淹没课文基本的信息。
如教学《世纪宝鼎》时,通过投影仪先后在屏幕展示了近百幅宝鼎照片,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司母戊鼎到中国赠与联合国的世纪宝鼎,应有尽有,把阅读课上成了鉴宝节目。
5、用无中生有的思想教育扭曲文本的基本解读。
如《刺猬》一课讲的是作者散步遇见一只刺猬,出于好奇把它带回家观察,发现了刺猬许多有趣的行为和习惯。
一些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会进行爱护小动物、关心小动物的思想教育。
可是我们阅读课文会发现,作者突出表现的是自己的好奇心,他的主要行为,如把刺猬带回家、喂养刺猬、观察刺猬等都是好奇心使然,并非关爱之心使然。
课文隐含的思想意义应该是:好奇心会驱使人们认真观察,而认真观察就可能发现奥秘。
牵强附会地进行热爱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势必将阅读课上成品德课,而且是蹩脚的品德课。
6、用相关篇目的阅读挤占本篇的阅读。
如教学《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时,为表现鲁智深敢打、能打、善打的智勇双全的侠义形象,在教学中引入了《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多个片断,虽然鲁智深的侠义形象树起了,但课文《鲁智深行侠桃花庄》被冷落而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阅读。
教学犯了舍近求远、顾此失彼的毛病。
面对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海量信息,我们一定要恰当取舍。
怎样做到恰当取舍呢?1、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
就一篇课文的阅读而言,阅读中产生的多数问题,都能够也应该在本篇课文中寻找相关信息来解决,这可使本篇课文发挥最大的阅读价值。
一些阅读教学,只要遇到问题就在课本之外查阅信息资料帮助解决,这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
实在需要引用一些课外材料,也一定要主次分明。
有些材料形式过于炫目,有些材料内容刺激性强,有些材料介绍用时过长,有些材料演示操作复杂,凡此种种,分散学生注意力,占用课文阅读时间,且易喧宾夺主。
课外信息资料的引用,都是为帮助本篇课文的阅读服务的,课外信息资料的引用是手段,本篇课文的学习是目的。
对引用材料的阅读永远也代替不了对课文本身的阅读。
2、主旨一致,不可牵强附会。
这类问题与解读有密切关系,首先教师对教材文本要有比较准确、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解读。
其次对引用的材料与课文主旨的关系要有敏锐的把握。
比如前文所述《刺猬》的教学,教师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爱护小动物的故事呀?因为本课主旨并非爱护小动物,所以学生所举之例子就与课文主旨相悖,不免牵强附会。
3、以少胜多,意在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中引用课外材料过多,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挤占课文深入阅读的时间,二是材料不典型,例证力度不够。
一个材料能说明问题,谁还会抛出一堆材料?好的材料应该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好钢用在刀口上,好的材料的恰当引用能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