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一)是什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1)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2)具体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简称国家权力机关。

(2)组织体系: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职权:①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

②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应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④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6.人大代表:(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①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②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

(3)任期:五年(4)权利:审议权、质询权、提案权、表决权,在人大各种会议上发言免责权。

(5)义务:①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③接受选民和原选单位的监督。

(二)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4.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怎样加强党的领导(1)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制度化。

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施。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领导能力(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党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什么(1)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只是在政治上领导民主党派,而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记住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性质、主题和职能)2.为什么(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我国必须以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它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①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③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民族平等:①表现: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意义: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为什么(1)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如何做: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是什么(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该制度的核心内容):①含义: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和其他自治权2.为什么(1)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是什么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信仰自由:(1)地位: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内涵: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3)要求:①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④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注意区分宗教与邪教、宗教与封建迷信活动)(1)管理对象: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2)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1)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2)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体内涵:(1)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3)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4)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