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学复习资料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体躯分节:头、胸、腹;2.头部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3.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由9-11节组成,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有转化为外生殖器的附肢。
5.具有变态特性: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系列内、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一、昆虫的头部昆虫虫体最前端的第一体段是昆虫的头部,主要构造包括头壳、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有时还有2-3个单眼。
昆虫头部的附器及各附器的类型:触角:位于额区两复眼间的一对触角窝内,由梗节、鞭节、柄节、触角窝组成,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能感受分子的微小刺激。
主要的类型有:刚毛状(蜻蜓、蝉)、丝状(蟋蟀、竹蝗)、念珠状(白蚁)、锯齿状(叩头虫、芫菁)、羽毛状(毒蛾)、栉齿状(甲虫、蛾类雌虫)、肘状(蜜蜂、蚂蚁)、锤状(郭公虫、瓢虫)、环毛状(雄蚊)、具芒状(蝇类)、球杆状(蝶类)、鳃片状(金龟子)。
眼:分为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基本够造相同。
复眼由好多的小眼集合成,小眼由集光器和感受器两部分组成。
单眼可以分辨光线的强弱,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复眼可以分辨近距离的物体,能看清物体的形状。
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种。
有是复眼有时分为上下两群。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部分,主要有咀嚼式、虹吸式、刺吸式、嚼吸式、舐吸式、刮吸式、锉吸式。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在演化上最为原始,各部分构造比较完整(蝗虫、白蚁)虹吸式口器:上鄂退化,下颚和外鄂叶十分发达,变成螺旋卷曲的喙。
(蝶、蛾类的成虫)刺吸式口器:主要构造极度延伸,呈针状,适于穿刺,吸取动植物的组织液,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
(蚊、蝉、蝽)刮吸式口器:刮破寄主组织,然后吸允流出来的血液(牛虻)嚼吸式口器:具有强大的上颚,可以咀嚼固体食物,又有适于吸允花蜜的构造(蜜蜂)舐吸式口器:吸取暴露在外的液体食物或微粒固体物质(蝇类)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头式:下口式—直角(螽斯)、前口式—钝角(步行虫)、后口式—锐角(蝉)。
二.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次为前胸、中胸、后胸,每个胸节有一对附肢,即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常各具一对翅,呈为前翅和后翅。
每一胸节都由背板、腹板、侧板(两块)组成。
前翅在中胸上,后翅在后胸上。
昆虫胸部的附肢及附器的类型1、足是胸部的附肢,生在胸部侧下方的基节窝内,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
跗节中垫及爪垫具有感觉器。
主要类型:步行足(步甲、瓢虫)、跳跃足(蝗虫、蟋蟀后足)、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的前足)、游泳足(龙虱后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等。
2、翅昆虫的翅是由胸部背板向两侧延伸成的背侧叶或气管鳃演化而来。
翅具有四个区:腋区、轭区、臀前区、臀区。
具有三个角为肩角、顶角、臀角,有两个褶为臀褶和轭褶。
翅多为膜质,具有很多起骨架作用的翅脉,翅脉有纵脉和横脉之分。
翅的类型:复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缨翅、鳞翅、毛翅、膜翅等。
4、翅连锁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特殊的构造相互连接,以保持飞行动作的一致,这种连接构造称为翅连锁器。
具有如下5种常见的翅连锁方式。
P18翅轭型:前翅后缘基部的指状突挟持后翅前缘。
如蝙蝠蛾。
翅褶型:后翅前缘的耳状卷褶钩挂于前翅的卷褶上。
如同翅目昆虫。
翅钩型:后翅前缘中部的钩列下挂于前翅后缘的卷褶上。
如膜翅目昆虫。
翅缰型:后翅基部1-3根长刚毛(翅缰)钩挂前翅腹面Cu 脉上的短刚毛列或鳞毛上(翅缰钩=安缰器)。
如多数蛾类。
翅贴型(翅抱型):后翅肩区扩大贴附于前翅后缘下。
如枯叶蛾、天蚕蛾及蝶类。
三.昆虫的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除末端几节具有尾须和外生殖器外,一般没有附肢。
第l-8节两侧常各具有气门一对。
产卵器第二章昆虫的内部器官及其功能1体腔即血腔: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各器官浸泡在血液中。
昆虫胸部或腹部的横切面:两层膈膜将整个体腔分为三个血窦:(1)膈膜:背膈膜、腹膈膜(2)血窦:背血窦(心脏和大动脉)、围脏窦(消化、排泄、生殖器官)、腹血窦(中枢神经系统)昆虫的体壁结构及其作用1.底膜 2.皮细胞层 3.表皮层(1)内表皮:最厚,质地柔软而有延展性(2)外表皮:质地坚硬,致密(3)上表皮:最薄,结构最复杂,一般由内向外分为:角质精层、蜡层和护蜡层3层,体色: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三种。
体长:是指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长度,不包括头部的触角、口器和腹末尾须及外生殖器等的长度。
翅展:是指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距离。
消化系统一、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1、前肠(foregut)2、中肠(midgut)3、后肠(hindgut)二、消化道的功能1、前肠(foregut具有进食、运送、贮存、磨碎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2、中肠(midgut)中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
3、后肠(hindgut)后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是由回肠、结肠和直肠组成的。
后肠主要功能是排除残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排泄系统排泄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某些有毒的、多余的物质,保持体内的渗透压,维持昆虫正常的生命活动的生理现象。
一、马氏管及其功能马氏管:基部开口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端部封闭,游离在体腔内的血液中,或与直肠切合形成隐肾结构;马氏管的主要功能:吸收血液中的N素代谢废物尿酸等并转移至后肠随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调节血液中的离子平衡维持体液的渗透压。
部分昆虫的马氏管可分泌丝、石灰质、泡沫及粘液。
二、马氏管的排泄机理血液中的可溶性原尿通过被动运输、离子泵的主动运输和胞饮作用,可透过马氏管端的管壁而进入管腔内,并从端部流向基部。
当原尿流过马氏管的基段或直肠时,管壁细胞和直肠垫吸收其中的水和K+、Na+,使原尿变成尿酸而沉淀,随食物残渣经肛门被排泄掉,同时维持血液正常的渗透压和离子平衡。
三、其他排泄器官的排泄作用1、体壁、气管系统等器官的排泄作用体壁通过扩散的方式排出代谢废物;以呼吸方式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为CO2,多余的H2O;2、贮存排泄物虫体内生理活动所产生的某些中间代谢物或代谢废物,不直接排除体外,而是被隔离、限制、贮存于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这种排泄方式称为贮存排泄或堆积排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担负输送氧气到需氧组织以及从虫体内排除CO2的功能。
昆虫的呼吸方式可分为: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气门气管呼吸。
气管系统是昆虫呼吸中气体交换的通道,气门后的气管为气管主干,主干后的分支为支气管,最后分化成许多微气管。
气门是由体壁内陷形成气管所留下的开口,又称气管口循环系统一、循环器官的构造昆虫的循环器官主要包括背血管、背隔、腹隔以及辅搏动器。
1、被血管:是昆虫循环系统中唯一的导流管,使纵贯于背血窦中、前端开口而后端多呈封闭状的长而薄的管状物,分动脉和心脏两部分。
2、血液循环:是血腔内的血浆在背血管有规律搏动的推动下、背膈和腹膈有节奏的波动下,促使血液在背血窦内向前流动、在腹血窦内向后流动、在围脏窦内向后及向背血窦中流动的过程;内分泌系统昆虫体内能够分泌特殊的生理活动微量物质(激素)来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脱皮变态、生殖、滞育等重要的生命过程,这些器官所组成的发育调控系统统称为内分泌系统。
虫体内的分泌激素的组织包括脑神经细胞分泌群、咽下神经节、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一些体神经节、绛色细胞、脂肪体等。
神经系统第三章昆虫生物学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单体生殖:孤雌生殖和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
双体生殖:两性生殖和雌雄异体的异体受精。
两性生殖:需经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单胚生殖:多胚生殖:是一个成熟得卵发育为2个或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成体生殖:幼体生殖:昆虫处于幼虫时,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就进行生殖的现象。
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
第二节昆虫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及变态胚胎发育:由卵核分裂开始至幼虫孵化为止在卵内的发育阶段称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可分为:原足期、多足期、寡足期、无足期;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突破卵壳而出的过程。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系列形态变化。
变态类型及其代表科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
不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幼期翅在体外发育,无蛹期。
①渐变态:成虫、幼虫在体型上很相似,生活习性相近,生境与食物相同,但幼虫的翅未长成,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虫成为若虫。
(直翅目、螳螂目、革翅目、等翅目、纺足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②半变态:成虫陆生,幼虫水生,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现象,幼虫称稚虫。
(蜻蜓目等)③过渐变态:幼虫至成虫期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期的静止时期。
(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类和雄性介壳虫等)增节变态:幼期和成熟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随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表变态:幼体与成虫之间除了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外,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别。
原变态:从幼期转变为成虫期需要经过1个亚成虫期。
幼虫期蜕皮:昆虫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
虫龄:从孵化至第1次蜕皮前的幼虫称1龄幼虫,第1 次蜕皮后的幼虫称2龄幼虫,依此类推。
龄期:相邻两次蜕皮所经历的时间。
头壳指数:各龄间头壳宽度按一定几何级数增长,即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一常数,即:上一龄头壳宽/下一龄头壳宽=1.4化蛹: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在获取足够营养后从一个自由活动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虫态的过程,又叫化蛹。
蛹的类型离蛹:也称裸蛹,触角、足和翅不粘附蛹体表面,可以活动,附肢离开身体。
被蛹:附肢和翅由黏液贴于蛹体表面,外包一层坚硬透明的蛹壳,附肢不能自由活动。
围蛹:也是离蛹,只是化蛹时,末龄幼虫的表皮没有脱去,形成较硬的外壳,包住离蛹。
如蝇类的蛹。
成虫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蜕去末龄若虫的皮化为成虫的过程。
补充营养:幼虫期积累的营养不足,成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成熟,需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
这种成虫为完成性成熟而进行的取食活动称补充营养。
恢复营养:昆虫产完一次卵以后为了下一次产卵的取食活动。
第三节昆虫的行为与多型现象一、昆虫的行为和习性1.反射行为2.本能与趋性(趋光,趋温,趋湿,趋化)趋性:昆虫对外界某种刺激表现出趋向或躲避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