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与错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错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错觉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我觉得贡布里希的这本书是一本让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的艺术作品。

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

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

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

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

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

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一开始,我对于《艺术发展史》一书的书名实在不感兴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

这本书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结合,从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东方的伊斯兰教国家及中国,最后回顾到西方欧洲,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史。

而这一段段历史的介绍,始终围绕着作者贡布里希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的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更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

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

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从“问题情境”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既“实用”又“合适”。

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

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

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

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

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

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

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

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

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

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文中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例如:“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

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

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

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

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

贡布里希是西方当代最著名的美术史家、美学家和古典学者,《艺术的故事》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泰晤士和哈得逊美术词典称其为“有高度影响的著作”自1950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二十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印了三十三次。

这本书以传统的“所知”和“所见”的区别为纲,勾勒了艺术从依靠其“所知”的原始人和埃及人的概念化方法到成功地记录其“所见”的印象主义者的方案的发展历程。

但是,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印象主义方案的自相矛盾的本性破坏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理论著作《艺术与错觉》的研究前提。

如果说本书是把关于视觉本性的传统假设运用到了艺术史,那么《艺术与错觉》则是运用艺术史来探索和检验这种假设框架的本身。

因此,它们是姊妹篇。

这本书在行文上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将深刻的理论,以简淡的语言出之,意味极其隽永,堪称是一部真正的深入浅出之作。

作者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读完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看了上万字的东西,露出的却只是冰山一角。

越学习就发现自己的无知,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整个人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也学会了从不同的【篇二:读书笔记】传奇的历史,伟大的博弈电影《华尔街》里有段精彩的对白:“各位女士先生,重点就在于?贪婪。

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

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

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

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对于知识,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

贪婪,你们记住我的话”。

而《伟大的博弈》中讲述的是华尔街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史,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群疯狂的人们,一些疯狂的事情。

从杰斐逊到汉密尔顿,从德鲁到摩根,那一幕幕高超的市场操纵、资本运作,总能让人大呼过瘾,五体投地。

这里不是天堂或地狱,没有天使或魔鬼,只有人,人类社会就是这样。

华尔街宛如一条靠吸食人类自私原恶而掘壮成长的两头龙,一个头是贪婪,另一个头是恐惧,盘旋在每个人头顶上的天空中。

正如约翰.s.戈登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尽管有数不清的海滩,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的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的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博弈”。

传奇总是伴随着丑陋,因为真是丑陋使得那些光荣显得光彩夺目。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描写华尔街的各个时期时,都会抽取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人物来描述。

可以说,华尔街的历史正是这些人的历史,他们不是每个人都堪称伟大,他们更多的都是追逐利益的商人。

但是由于追逐手段的不同,使他们有的人像人间的魔鬼,有的人像地狱的魔鬼。

是的,似乎除了汉密尔顿之外,在华尔街没有天使可言,即使是享有盛誉的摩根也是如此。

对于金融家,人们一向不吝惜的以贪婪,冷酷这些充满了“邪性”的词语来形容,但是同时人们也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手腕与智慧而惊叹。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能在几个月内暴富,同时也能在几周内一贫如洗,他们的荣辱兴衰甚至可以影响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甚至世界范围的格局。

当然,组成华尔街历史的更多是那些游戏的普通参与者,他们往往无力抉择自己财富的命运,只能选择跟随或是离弃哪个金融家,他们的命运是被主宰的。

他们经常成为大玩家手上的筹码和棋子,可能在一夜之间获得梦想中的财富,但是那些纸上富贵也可能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但是这些普通人的合力却又成了主宰那些大玩家们的力量,只有他们的跟随才能让那些所谓的巨头们可以放手在一场大游戏中尽情创造真实或是虚妄的金钱,而他们的离弃也能使巨头们转眼间成为无助的可怜虫,在这个胜者为王的功利市场上无人问津。

这也是华尔街的博弈,一种充满了血泪和梦想的博弈。

华尔街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从混乱走向秩序的历史。

在书中可以了解到华尔街本来就产生于混乱之中,那是十七世纪疯狂无比的“郁金香泡沫”。

无疑,充满西部色彩的环境是孕育传奇的好地方,但是传奇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故事,这个过程中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

正如作者在为中译本补写的章节末尾所说的那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华尔街的历史是一部经历无数灾难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以防灾难再次发生的历史。

从它的童年开始,华尔街就经历了恐慌、战争、火灾、骚乱、恐怖主义和无数其他磨难,每一次,华尔街都度过了危机。

”正是在一场场灾难中,华尔街逐渐建立起了高效、公正的规则(先有游戏,后有规则,而且规则是游戏者自己用三百年时间发现的),为大小玩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游戏环境。

没错,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因为永远没有绝对的公正,没有绝对完美的游戏规则,但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之所以成熟就在于它能从不断的挫折中吸取教训,可以进而建立更成熟的市场环境。

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提起华尔街,不能不想到中国的股市。

和华尔街比起来,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历史短的可怜,我们似乎也正处于一个混乱的草莽时代。

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街口(有一点像100多年前起飞前的美国),面临着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的艰巨任务,美国走过的道路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看完这本书后可以发现,美国的经济起飞,美国超越欧洲列强,这并不是偶然的。

相反地,它的背后有一个几乎是必然的东西,那就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可以高速高效的发展。

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可以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的。

最后,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我只想说――相信未来。

世界本就不公平东南亚的经济是政治权贵和经济权贵之间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由殖民时代发展而来,并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存在,只是特点有所不同。

”,教父们非常擅长从政客造成的经济的无效率中套利.当读到这些富豪们如何官商勾结、愚弄大众疯狂敛财时,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愤怒,但接下来你会觉得困惑:在这些看上去是“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他们为什么能一次次地得片惩?最后你会思考:到底是怎样的经济、政治环境养育了这些富豪(毕竟他们本质上和全世界的商人一样,都是在适应环境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虽然早就知道马、泰、印、菲的腐败和混乱,但我原来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并不很了解,而该书让我在这方面增加了很多知识,使我对这些国家中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政变、政权交替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比如他信的起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