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化疗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075000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关键词】乳腺肿瘤;骨转移;TEC;唑来膦酸;化疗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的发病率仍呈直线上升趋势,虽然经系统的综合治疗,术后复发和转移率仍较高,骨转移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骨转移引起的相关骨事件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怎样提高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对我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68例既往接受过化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用以上方案进行化疗,观察2种治疗方案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68例中,左乳癌37例,右乳癌31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6岁。
所有病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1例,硬癌12例,单纯癌10例,髓样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
所有病例术后都接受过环磷酰胺+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CEF)或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CMF)方案化疗4~6个周期和放疗,而且均经近期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CT检查及X线检查证实存在骨转移,其中多发骨转移67例,颈椎单发转移1例。
转移部位分别为脊椎、肋骨、骨盆、四肢、颅骨。
骨痛分级:Ⅰ级8例,Ⅱ级47例,Ⅲ级13例。
所有病例治疗前血象、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68例乳腺癌骨转移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34例。
方法
A组采用TEC方案单纯化疗,多帕菲(齐鲁制药)75 mg/m2,第1天;表柔比
星(海正制药)70 mg/m2 ,第1天;环磷酰胺500 mg/m2,第1天;每3周1次。
B 组采用TEC方案化疗+唑来膦酸治疗,TEC用法同上,唑来膦酸4 mg,溶于100 ml %氯化钠溶液静脉输注15 min,之后250 ml %氯化钠溶液静脉输注2 h,每4周1次。
因为骨病变发展缓慢,治疗效果的评价所需周期亦较长,所有患者均于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疼痛缓解、X线检查及ECT检查来判断疗效:(1)疼痛分级及判断标准:0 度:不痛;Ⅰ度:轻度痛,可忍受;Ⅱ:疼痛较重,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Ⅲ度: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鸦片类镇痛药。
疼痛分级下降2级为显效;疼痛分级下降1级为有效;疼痛分级无下降或上升为无效。
(2)骨转移疗效评价:按照1981年WHO提出的骨转移疗效评价的建议,完全缓解(CR):X 线片及骨扫描都证实病灶全部消失至少4周;部分缓解(PR):溶骨性病灶体积缩
减或再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维持时间都在4周以上;稳定(NC):因为骨病变发展缓慢,故需治疗8周后方能下“无改变”的结论;进展(PD):病灶范围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2结果缓解骨痛效果
A组疼痛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6例,缓解骨痛有效率为%;B组中,疼痛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缓解骨痛有效率为%。
2组缓解骨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
乳腺癌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70%[1],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骨转移,其转移部位以脊柱和胸部骨转移最多,其次为骨盆,然后为四肢,颅骨转移最少[2]。
本组病例的转移部位和文献报道相仿,脊柱转移所占比重较多,约占50%,但几乎所有病例为多发转移(2处以上)。
乳腺癌的骨转移和其他肿瘤的骨
转移不同,其骨转移预后相对较好。
有文献报道,患者发现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2个月[3]。
骨转移引起的相关骨事件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原则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联合化疗通常有更好的客观缓解率和进展时间[4]。
文献报道80%~90%的患者可以通过放疗来获得持久的止痛效果[5] ,虽然放疗有助于控制疼痛和重要部位的局部治疗,但放疗毕竟是局部治疗,对于血性转移的肿瘤细胞,放疗本身是无法骨转移新病灶的出现,特别对于有多处骨转移的患者来说,由于单次放疗剂量的限制和放疗的副反应,使多处同时照射成为禁忌。
由于本组患者大多为多发骨转移,所以我们没有选用放疗,而选用了以化疗为主的治疗。
唑来膦酸的作用大多已经被证实:直接阻挡破骨细胞对骨的破坏,抑制破
骨细胞的活性、转化、释放,减轻疼痛,逆转修复肿瘤性骨溶解破坏病灶,组织肿瘤细胞与骨质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增生[6]。
另外临床前的数据已经表明,唑来膦酸可能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减缓骨损伤的进展,阻止骨转移[7-9]。
研究表明,B组对骨痛的缓解和对骨转移的疗效,都明显优于A组,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