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空气和热量
二、土壤通气性
• 土壤通气性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 不同土层之间气体扩散或交换的能力。
(一)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意义
• 其重要性在于补充氧气。 • 如果没有大气氧气的补充,土壤中的氧气 将迅速被耗尽,缺氧将严重影响根系的正 常生长,影响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 响土壤养分的有效化。一些有毒的还原性 物质的累积将毒害根系,严重时会使植物 死亡。 • 因此,土壤必须具有一定的通气性。
(二)土壤通气性的机制
1、气体扩散 指某种气体由于分压梯度而产生的移动。 这是土壤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形式。 土壤呼吸: O2(大气) 土壤 CO2(土壤) 大气
2、气体整体流动
• 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压力梯度 而引起的气体运动,称为整体流动。 • 温度、气压、降水、灌溉水的挤压等都可 以引起气体的整体流动。
• R随时间而变(年、月、日、瞬间) • 当R为正值,地面辐射收入大于支出,地 面增温; • 当R为负值,地面辐射收入小于支出,地 面降温; • 一般白天R为正值,地面增温; • 夜间R为负值,地面降温。
(二)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1、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的总辐射强度取决于气候(天气)情 况。 ---晴天的辐射强度比阴天大; ---日照角越大,单位面积上接受的热量越多, 辐射强度越高(中午,垂直,最高) ---北半球的南坡,太阳入射角比平地大,土 温比平地高;南坡土温比北坡高。
四、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C)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 高(或降低)1º 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容 量。 C = Cv*ρ ρ:土壤容重
• 水的热容量最大(4.184); • 气体的热容量最小(1.255*10-3); • 矿物质(2.163-2.435)和有机质(2.515)热 容量介于其中。 • 在固相组成物质中,腐殖质热容量大于 矿物质。 • 土壤热容量主要取决于水分含量的多少 和腐殖质含量。
地面的热量平衡(北半球)
• 土壤热量收支平衡可用下式表示: S= Q ± P ± LE + R S:土壤在单位时间内实际获得获失去的 热量; Q:辐射平衡; P:土壤与大气之间的喘流热交换; L:水分蒸发、蒸腾或水汽凝结而造成的 热量损失或增加的量; R:土面与土壤下层之间的热交换
• 一般地说,白天的热量平衡为正值,即土 温升高;夜晚S为负值,土温降低。
(四)地面覆盖 常用的有塑料薄膜、草帘、槁杆等。覆 盖可以提高土温,减少蒸发。 (五)特殊措施 设立风障,建立温室、使用土面增温剂 等
(3)地表特征:起伏、粗糙的地表比平滑 表面的辐射面大,有效辐射也大。 (4)地面覆盖:导热性差的物体,如秸杆、 草皮、残枝、落叶等覆盖地面时,可以 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
三、地面的热量平衡
• 当土壤所获得的热量转化为热能时,这些 热量大部分消耗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大气 之间的喘流热交换上,另外一小部分消耗 在生物活动上,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热交换 传导至土壤下层。 • 单位面积上每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的热量 叫热通量,以R表示。
D=λ/Cv(cm2/s)
• 土壤的热扩散率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和空 气的比例。 • 总体上说,干土土温容易上升,湿土土 温不易上升。但关系比较复杂(见图)
四、土壤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土壤温度的季节或月变化
土壤质地和含水率对热扩散率 的影响
无冰冻地区随季节变化的土壤 温度剖面
夏季土壤温度随深度日变化
2、地面反射率
• 反射率越大,地面接受的热量越低; •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与太阳的入射角、 日照高度、地面的状况有关。入射角大, 反射率低。 • 土壤的颜色、粗糙程度、含水状况、植被 及其它覆盖等都影响反射率。
3、地面有效辐射
•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有: (1)云雾、水汽和风:它们能强烈吸收和反 射地面的长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增大, 地面有效辐射减少。 (2)海拔高度:空气密度、水汽、尘埃随海 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相应减少、 有效辐射增大。
(三)合理耕作、轮作、蓄水、通气、增 温 1、深耕: 使耕层疏松,减弱毛管作用,增大孔隙, 因此增加透水蓄水能力,减少土壤蒸发, 改善土壤通气状况,降低土壤热容量和 导热率,有利于土壤增温
2、中耕 中耕可以疏松表土,切断毛管,减少蒸 发,有助于表土升温 3、轮作和垄作 ---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垄作相对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增加了土 壤接受阳光的表面积,增加土壤蒸发, 有利于土壤升温,是低湿地改善水、气、 热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土壤导热率
• 土壤吸收热量后,一部分用于本身升温,另一部 分传给邻近土层 • 土壤传导热量的能力用导热率表示。 λ=(Q/AT)/[(t1-t2)/d] λ:导热率, J/(cm2.s.°C) t1, t2: 土壤两端的温度最小(约2*10-4) 水的导热率大于空气(约5*10-3), 土壤矿物质的导热率(约4.4*10-2) 整个土壤的导热率取决于土壤孔隙的多 少和含水量的多少。 • 当土壤干燥时,空隙被空气所占领,导 热率就低。 • 当土壤湿润时,孔隙被水所占领,导热 率增大。
土壤通气性的衡量
• 比较使用的衡量指标有二: (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2)土壤的空气孔隙度(土壤容气量) 土壤空气孔隙度= 总孔隙度-容积含水量 对多数土壤来说,土壤的空气孔隙度应大 于10%。
第二节、土壤热量
• 热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动,植物的生长、土 壤物理、化学过程均有较大影响。 • 因此,土壤热量是土壤肥力四大要素之一。
第四章、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一节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特点
• 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则高于大气。 • 表层土壤空气组成接近于大气,但随深度的增加, 差异逐渐增大。 • 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常呈水汽饱和状 态。 • 当通气不良时,土壤空气中可能含有大气中没有 的还原性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等。 • 土壤空气中的氢气和其它惰性气体组成与大气 相近。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一)太阳的辐射能 这是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源。 (二)生物热 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会释放热量,一部分 供自身利用,一部分用于提高土温 (三)地球内热 在地热异常地区,这一过程对提高土温有 一定意义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 因素
(一)地面辐射平衡 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减去总支出,所得 差数为地面辐射平衡差额R: R=[吸收的短波辐射-支出的短波辐射]+ [收入的长波辐射-支出的长波辐射] =[(I+H)-(I+H)*α]+(G-E) =(I+H)(1-α)-r
三、土壤热扩散率
• 土壤温度的变化取决于土壤的导热率和热 容量。 • 在一定热量供应下,土温升高的快慢和难 易取决于热扩散率。
• 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 米距离内,1°C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 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 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其 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的比值, 称为热扩散率。
二、土壤水、气、热的调控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气、 热状况 (1)完善田间排灌系统 (2)建立防护林带 (3)培肥土壤:改善结构,水气并存 热性肥,冷性肥
(二)合理排灌,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早春秧田“日排液灌”,有利于保温, 防止冻害; ---炎夏“日灌液排”,可降低土温 ---稻田管理中有“浅水灌溉”、“排水晒 田”等措施,有利于调节土温,兼有调 节空气的效果
夏季土壤温度随深度日变化
第六节、土壤水气热的调控
一、土壤水、气、热之间的相互关系 1、土壤水、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2、土壤水、热之间的相互关系 含水量高时,土壤热容量大,土温不易变化, 稳温。 土温升高时,土壤水的粘滞度和表面张力下降。 渗透系数增大,有助于土壤水的运动。
3、土壤热量与空气之间的关系 土壤空气的扩散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土壤温度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间接 地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