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梁的应力解析
A
I z y 2 d A 为截面对于z轴的惯性矩。
A
FN d A
A
E
A
yd A
ESz
0
(a)
M y z d A
A
E
E
A
yz d A
y dA
2
EI yz
EI z
0
M
(b) (c)
M z y d A
A
A
由于式(a),(b)中的 不可能等于零,因而该两式要求: 1. 横截面对于中性轴 z 的静矩等于零,A y d A 0 ;显 然这是要求中性轴 z 通过横截面的形心; 2. 横截面对于 y 轴和 z 轴的惯性积等于零, A yz d A 0 ; 在对称弯曲情况下,y 轴为横截面的对称轴,因而这一条件自 动满足。
y
即得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My Iz
Mz
y
z x σ dA y
My Iz
应用此式时,如果取 y轴向下为正,则在弯矩 M 按以前 的规定其正负的情况下,所得正应力的正负自动表示为拉应
力或压应力。
但实际应用中往往直接根据横截面上弯矩的转向及求正 应力之点在中性轴的哪一侧来判别正应力为拉应力还是压应
y
a) a) a)
b) b) 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
b)
c) c) c)
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Mz
y
z 1、中性轴位置在哪? x σ dA 2、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y
(3) 静力学方面━━ 找出确定中性轴位置的条件以及
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梁的横截面上与正应力相应的法向内力元素 dA 不可 能组成轴力,也不可能组成对于y 轴的内力偶矩,只能组成 对于中性轴 z 的内力偶矩,即
F
M
C
C
F
A
Ⅰ.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计算公式的推导 (1) 几何方面━━ 找出与横截面上正应力相对应的纵 向线应变在该横截面范围内的变化规律。 表面变形情况 在竖直平面内发生纯弯曲的梁:
弯曲变形
1. 弯曲前画在梁的侧面上相邻横向线mm和nn间的纵 向直线段aa和bb(图b),在梁弯曲后成为弧线(图a),靠近梁
Mz
y
z x σ dA y
FN d A 0
A
M y zdA 0
A
M z y d A M
A
将 E
代入上述三个静力学条件,有
y
FN d A
A
E
A
yd A
ESz
0
(a) (b) (c)
M y z d A
A
E
E
(f)
纵向线应变在横截面范围内的变化规律
考察相距d x的两横截面之间的梁段,在梁弯曲变形后
的情况。两个原来平行的横截面绕中性轴相对转动了角d, 梁的横截面上距中性轴 z为任意距离 y 处的纵向线应变为
BB1 BB1 y d dθ AB O1O2 dρ x
2
令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为 1 2 ,则有
力;在此情况下可以把式中的 y 看作求应力的点离中性轴 z
的距离。
b o z d o z
yc,max
d2
h
yt,max
O z y
y (a)
y (b)
b
(c)
中性轴 z 为横截面对称轴的梁 (图a,b) 其横截面上最大
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的值相等;中性轴 z 不是横截面对称轴 的梁 (图c) ,其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的值不 相等。
d1
h
中性轴z为横截面的对称轴时,横截面上最大拉、压应
力的值max为
Mymax M M max Iz I z Wz y max
式中,Wz为截面的几何性质,称为弯曲截面系数,其单位为m3。 b o d z
o2 b 2
y
1
(中性轴)
z
dx
d d x d x o' o' 1 2 y b'y a' 1 2
y
(对称轴)
y
即梁在纯弯曲时,其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纵向线应变
与该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y 成正比。
弯曲变形
(c)
(2) 物理方面━━ 由纵向线应变在横截面范围内的变
化规律
E
M z y d A
A
E
A
y dA
2
EI z
M
(c)
由式(c)可知,直梁纯弯曲时中性层的曲率为
M EI z 上式中的EIz称为梁的弯曲刚度。显然,由于纯弯曲时,
梁的横截面上的弯矩M 不随截面位置变化,故知对于等截
1
面的直梁位于中性层内的梁的轴线将弯成圆弧。
将上式代入式 E
第六章 梁的应力
§6-1 梁的正应力
内力在横截面上的分布 剪力FS:
弯矩M: 切应力τ 正应力σ
τ
M
σ
FS
纯弯曲 ━━ 梁或梁上的某段内各横截面上无剪力而 只有弯矩,横截面上只有与弯矩对应的正应力。
Me
M
横力弯曲 ━━ 梁的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相应
地,横截面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F
FS
M
只是绕垂直于弯曲平面(纵向平面)的某一轴转动,转动后 的横截面与梁弯曲后的轴线保持正交。 此假设已为弹性力学的理论分析结果所证实。
横截面的转动使梁凹入一侧的纵向线缩短,凸出一侧 的纵向线伸长,从而根据变形的连续性可知,中间必有一
层纵向线只弯曲而无长度改变的中性层 (图f),而中性层与
横截面的交线就是梁弯曲时横截面绕着它转动的轴━━ 中 性轴 。
的顶面的线段aa缩短,而靠近梁的底面的线段bb则伸长;
2. 相邻横向线mm和nn(图b)在梁弯曲后仍为直线(图a),
只是相对旋转了一个角度,且与弧线aa和bb保持正交。
根据表面变形情况,并设想梁的侧面上的横向线mm和
nn是梁的横截面与侧表面的交线,可作出如下推论(假设):
平面假设
梁在纯弯曲时,其原来的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
A
yz d A
y dA
2
EI yzBiblioteka EI z0M
M z y d A
A
A
以上三式中的Sz,Iyz,Iz都是只与截面的形状和尺寸相
关的几何量,统称为截面的几何性质,而
其中
S z y d A 为截面对于z轴的静矩。
A
I yz yz d A 为截面对于y轴和z轴的惯性积。
y
找出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变化规律。
小变形时纯弯曲情况下可假设梁的各纵向线之间无挤
压,认为梁内各点均处于单向应力状态。 梁的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且拉、压弹性模量相 同,则有
E E
y
这表明,梁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垂直于中性轴 的方向按直线规律变化。
E E
中性轴 中性轴 中性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