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高考语文新题型-逻辑推断题(绝对好用)
2017高考语文新题型-逻辑推断题(绝对好用)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 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 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 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 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找规律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 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 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 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 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 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很多考生被这个新题型唬 住了,其实这只是一只“纸老虎”, 只需两步就可搞定这个拦路虎。
逻辑学考察的事物间的条件关系有三种:
1.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 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 称充分条件。 下雨了,地面就会湿。 盐放太多,菜就很难吃。 学习很努力,成绩就会提高。
A →B
• 2.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 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 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 件,简称必要条件。 • 你没买彩票就不可能中奖。 • 人不呼吸就不能活。 • 小王没发烧,所以,小王没有生病。
真题展示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 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 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 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 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 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 ②__ __。③__ __。
2017高考语文新增题 ——逻辑推理题
认识真题
2017全国1卷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 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 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 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 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 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2017全国3卷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 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 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 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 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 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2.演绎推理
即从一个一般的规律到个别的具体现象的 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 常用的演绎推理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 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
1.金属是导体(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
所以铁会导电(结论)。 2.共产党领导一切(大前提) , 我爸是共产党(小 前提) ,所以我爸领导一切(结论)。 演绎推理容易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前提错误、 判断矛盾等。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 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归纳推理 2.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 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 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 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 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 因果的问题等等。
二、明确关系——常考哪些复句关系 从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来 看,逻辑推理题所选材料一般都比较 容易理解,且比较贴合实际,设题时 往往涉及以下复句关系。 1.条件关系 2.因果关系
1.条件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 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 3. 如果降落的物体不受外力的影响, 那么,它不会改变降落的方向;这个物 体受到了外力的影响,所以,它会改 变降落的方向。 • 4. 如果赵某是走私犯,那么,他应受 法律制裁;经查明,赵某确实受到了法 律制裁,所以,赵某是走私犯。
• 5. 只有有作案动机,才会是案犯;某人 确有作案动机,所以,某人定是案犯。 • 6. 只有学习成绩优良,才能做三好学生; 小吴不是三好学生,所以,小吴学习成 绩不是优良。 • 7. 只有您在当当网购买这件商品之后, 才可对它发表评论。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 三种条件关系混淆; 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等。
2.因果关系
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 致另一种事物的产生,其中前者是因, 后者为果。 因果关系常犯的错误有: 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 高考中在考查复句关系时往往有 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法比较绝对 的词语。大家要多多留心。
材料的第一部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是采用了 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 因为“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 展”的具体原因不止城市改名这一个,所以结论是武断 的。 (犯归纳推理错误) 第二部分:“(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 经济发展”这个推断是强加了因果关系,因为影响经济 发展的具体原因不只名字不够响亮一个。腾飞”, 句子虽含有条件关系,但“更名”这个条件未必能够得 出“经济腾飞”的结论。(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 1. 马克﹒吐温说:“美国国会有些议
员是狗婊子养的”。美国国会议员大人 们勃然大怒,勒令马克.吐温收回这句 话并道歉,否则司法伺候。马克.吐温 遂公开“道歉”曰:我说错了,说“美 国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不对, 所以我现在郑重收回。我宣布:“美国 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 • • • •
• A←B
• 3.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 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 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 等边三角形的角相等。 • 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A ↔ B
五、判断真假
• 1.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 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 举权。 • 2. 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小麦才能丰 收;小麦丰收了,所以,这块麦田选 用了优良品种。
2017全国2卷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 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 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 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 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 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 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
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 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得人在临死前 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 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 话,则将这人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 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 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 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 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该哲学家说了 什么话呢?
• 8. 护坝人只有履行了管护合同中规定的 义务,才可以得到合同中规定的全部报 酬。
• 9.司法体系是需要警察来维护的,如果 警察不尽职,就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司 法体系。所以,如果警察尽职了,就会 有一个良好的司法体系。
【实战演练】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
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全国卷Ⅱ第21题)
• • • • •
A.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理性。 B.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C.无论如何我都会死。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哲学家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中的矛盾律, 使长老无论怎样选择都会自相矛盾,保 全了性命。
D
四、因例学法
•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 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 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 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 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 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 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 ②__ __。③__ __。
•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 成绩。 • 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 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 材料中出现了假言命题,假言命题也叫 条件判断,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 件事物情况的条件的命题。 • 例如: • 只有水分充足,庄稼才能茁壮生长。 • 如果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那么淀粉 溶液会变蓝。 •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 • 显然,命题有真有假。
•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 成绩。 • 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 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因题学知
• 本题实际上考查了逻辑推理的内容。 • 逻辑,研究思维的规律规则,主要讨论概念、 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 系列的思维活动。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 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逻辑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3.类比推理
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 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例如: 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书刊 农村 D. 编辑 菠菜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 只能逐项代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 进而作出判断。通过代入发现“杂志对于编 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 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 类比推理的常见错误有:前提错误、属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