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日【字号大中小】期: 2011-07-0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第四条规划效力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
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实现了与《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衔接,引导了土地供应的规模和结构调整,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了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的衔接,围绕新交通体系建设,立足于深港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住房发展空间合理布局,有效推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建设。
(二)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从新增向存量转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立足于全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住房用地供应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至2010年底,全市实际新供应住房用地8.07平方公里,其中新供应商品住房用地5.62平方公里,完成规划供应目标的93.7%;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新供应2.45平方公里,完成规划目标的122.5%;积极引导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从新增向存量转变,2010年启动城市更新建设住房,开工建设23个项目,涉及建设用地面积约1.18平方公里,规划批准住房建筑面积约 239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约9.4万平方米。
(三)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本市以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精神为指导,适度增加住房供应规模,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达到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79%。
商品住房累计新开工26.5万套、2386.38万平方米,竣工22万套、1980.99万平方米。
完善了差异化的住房金融税收政策,合理引导了住房需求,出台并实施了《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巡查监管,促进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四)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本市创新和发展了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创新和启动了面向人才和“夹心层”的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初步形成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安居型商品房以及货币补贴等在内的,具有深圳特色、广覆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等一系列住房保障法规规章及配套细则,加快推进了覆盖低收入居民和人才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至2010年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16.9万套、建筑面积约1267万平方米,其中,已开工7.9万套,竣工(含筹集)约2万套,实际分配8209套,实现了对户籍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向全市企事业单位提供约7000套公共租赁住房,向3万名人才发放货币补贴,实现了实物保障和货币保障并重,生存型保障和发展型保障并重。
(五)加强城中村综合整治,改善非户籍居民居住条件针对本市非户籍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主要以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等存量住房为主要租住地的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本市全面开展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共整治城中村1600个,基本消除了居住安全隐患,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强了社会综合治安管理,全面引入和加强了物业管理,使得租住在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内的大量非户籍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此外,本市通过没收违法建筑、征收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建楼用于产业配套用房,提升了产业园区员工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水平。
(六)推进住宅产业化,促进住房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的要求,本市将住房建设纳入人居环境发展体系中;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方针,全面落实《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行动方案》,研究开发住宅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推进住宅性能认定、优良住宅部品推荐、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政策标准体系和配套体系建设;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建设中,率先推行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光热光伏节能门窗玻璃等“四节一环保”住宅产业化技术,创建住宅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小区,重点突出、步骤合理地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第七条“十一五”规划存在问题(一)土地资源紧缺导致新增住房供应日益减少“十一五”期间,本市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住房与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住房用地供应呈下降趋势,从“十五”期间的年均住房用地供应2.7平方公里降为“十一五”的年均约1.6平方公里;住房用地供应的持续紧张,导致住房开发建设和房地产投资规模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商品住房年均新开工、竣工面积分别为477.28、396.2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期间下降258.64、331.91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本市住房市场已呈现出有效供应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住房市场供应难以满足本市广大普通居民家庭日益增长的住房消费需求。
(二)房价过快上涨制约了城市的转型发展“十一五”期间,本市依据中央、省、市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积极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稳定住房价格;但是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状况,户籍与非户籍倒挂的特殊人口结构,毗邻香港的特殊区位,资本流动性较为充裕以及居民投资意识较强等因素,房地产价格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上涨趋势。
房地产价格的较快上升,提高了城市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不利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不利于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同时,高房价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成本和人才的创业成本,限制了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降低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已成为制约本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住房保障工作仍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十一五”期间,在“保民生、促发展”的住房发展思路指导下,本市初步建立起住房保障制度,并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
但住房保障工作总体处于起步期间,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与管理存在起点不高、经验不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实施效果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效率、分配管理体制、部门协作机制等方面,距离广大居民的期望和政府切实解决低收入居民及人才住房困难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仍需不断完善。
(四)违法建筑制约了住房与城市的持续发展违法建筑是本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衍生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了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了新增违法建筑的产生,但由于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利益驱动,违法建筑仍保持了相当大的规模,严重制约了住房用地的有效供应,侵占了产业发展空间,影响了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建设。
违法建筑的私下交易冲击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削弱了房地产宏观调控成效。
违法建筑普遍存在规划缺失,建筑密度高,建筑质量差,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卫生差等特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违法建筑有效处置已成为缓解本市住房供应压力,促进城市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三章现状与形势第八条住房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本市住房总量进一步增长,至2009年底,全市住房总建筑面积4.09亿平方米。
其中,商品住房约1.02亿平方米,占总量的25%;保障性住房 0.26亿平方米,占总量的6.2%;单位和个人自建住房0.42亿平方米,占总量的10%;城中村村民自建房1.74亿平方米,占总量的43%;工业区配套宿舍及其它住房0.65亿平方米,占总量的15.8%。
第九条居住水平现状“十一五”期间,本市居民居住和住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住房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