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实施办法》(深宝府【2007】1号),缓解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类矛盾,顺利实现建设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区的发展目标,遵循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性质本规划是指导宝安区生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和依据。
第3条法律效力本规划提交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宝安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宝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
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措施应纳入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
本规划为开放性规划,应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
第4条规划范围宝安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陆域及近岸海域,总面积712.95 km2,包括光明新区和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石岩、观澜、龙华、大浪和民治十个街道。
第5条规划时限鉴于本规划编制主要目的,规划时间范围确定为2007~2020年,规划的基准年确定为2006年。
规划近期为2007~2010年,规划中期为2011~2015年,规划远期为2016~2020年。
以规划基准年为基础,以规划近期为重点。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第6条指导思想以建设和谐社会、绿色城市为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以人为本,以自然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经济、资源保障、生态社会、能力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任务,走绿色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7条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循环经济原则、针对性原则、便于操作原则。
第二节规划控制目标与指标体系第8条规划控制目标持续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构建绿色城区。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清洁生产企业和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比例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单位能耗、水耗持续降低,2010年和2020年单位GDP能耗分别控制在0.5吨标煤/万元、0.4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分别控制在20 m3/万元和16 m3/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保持在40.62%,不断提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指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010年和2020年COD排放量分别控制在排放量控制在1240吨。
加大环保投入,全面16700吨和9600吨,SO2提升环境质量,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远期进一步提高;规划期间大气和声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水平。
——社会进步:促进居民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生态文化的转型,人口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普及环境教育,绿色家园意识深入人心,建设生态文明。
第9条规划指标体系规划水平年宝安区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见表2-1。
第一节实施步骤第10条全面创建阶段(2007~2010年)在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关于生态区建设的指标要求,大力开展环境优美街道创建工作,完善污水系统,保护饮用水源,对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绿地系统,修复采石场、园地,发展生态经济,推行资源节约和利用,加强环境宣传,使得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有一个根本的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确保规划期末全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考核指标基本满足要求,完成生态区创建任务。
第11条调整提升阶段(2011~2015年)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森林公园,发展生态经济,使各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12条优化完善阶段(2016~2020年)全面完成全区骨干绿色通道和生态节点建设工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一步削减,经济发展模型实现根本性转变;城市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使宝安区建设成为生态区建设的典范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表2-1 宝安区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1现状为2006年,数据来源于宝安区2006年统计年鉴及宝安区各职能局统计数据。
2宝安“十一五”≤13.2。
第三章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第13条区划体系根据保护优先原则、规划衔接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深圳市生态功能区划采取二级分区系统:●一级分区是从宏观上进行的生态分区,出于对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和满足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综合考虑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宝安区的地形地貌并结合宏观的社会经济分区综合考虑得出。
一级区划分重点保护区、控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三大类主导类型生态功能区。
●二级分区是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城市组团规划,在一级区的基础上细化。
第14条区划结果表3-1 宝安区生态功能分区一览表第二节分区控制对策第15条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是担负生态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地块,范围和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基本一致。
重点保护区生态敏感性最强,系统稳定性差,很容易受外来干扰的影响,同时该区生态服务功能最重要。
主要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特区外海拔超过80米的高地、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总面积289.12 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0.55%。
1)羊台山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区,重点保护“桫椤”等一级渐危植物,涵养茅洲河、大沙河发源地,维护区域原生自然生态系统。
2)大茅山重要山体防护区,本区为珠三角区域自然体系中规划的生态踏脚石,应维护区域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沙井河发源地水源涵养功能。
3)吊神山重要山体防护区,重点为生态防护功能,包括特区内海拔50米以上、特区外海拔80米以上的高低,坡度大于25的山体。
4)铁岗—石岩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开展退耕还草还林、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开展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恢复库区林、灌、草生态系统。
5)罗田水库水源涵养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减少点、面源的污染排放。
6)生态廊道,结合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增强大型斑块间的连通性,丰富景观的文化娱乐功能。
7)大型城市绿地,保护生态良好、面积大于3公顷的大型城市绿地,在绿地服务盲区建设城市绿地,调整绿色空间组成,有利于生态服务功能发挥。
8)土壤侵蚀敏感区,开展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植被培育,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占用,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
第16条控制开发区控制开发区是指系统稳定性较差,对外来干扰能力弱,生态恢复有一定难度,同时具有比较重要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起到重要作用,与整体生态维护密切相关的区域,主要包括重点保护区以外的饮用水源地水库的二级水源保护区、丘陵园地、主干河流集水区和沿海滩涂等总面积60.12 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43%。
1)观澜河流域水源涵养区,在满足水源保护要求同时,控制和限制水源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协调水源保护与城市发展、旧村改造的关系,提高水源保护区的环境质量,体现水源保护与环境控制优先原则。
2)丘陵园地水土保持区,应退果还林;加强水土保持,控制观澜河、茅洲河流域的面源污染。
调整植被结构,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加强水土保持。
3)西部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以生态维护为主,以生态旅游经济为辅,在不危害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第17条优化开发区优化开发区指除重点保护区和控制开发区以外的其它区域,以现有建成区为主,包括工业区、居民区以及其他城市功能区。
总面积为363.71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1.01%。
1)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建设区,以发挥中心商贸、科技、商务、功能设施等综合功能为主,美化城区人居环境。
2)西部滨海生态产业开发建设区,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对土地开发的控制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职能。
3)中部综合开发建设区,发挥行政、文化、科教、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综合功能,为市中心区提供配套服务,担负物流转移的主要功能作用。
第三节环境功能区划第18条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关于印发深圳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深府办〔1999〕39号)、《关于颁布深圳市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深府[1996]352号)、《关于调整深圳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通知》(深府〔2006〕227号)、《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及《深圳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7-2020年)》,划定宝安区各类水体环境功能区。
表3-2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南头关界-西乡近岸海域主要功能为港口,执行海水水质第三类标准,其中沿岸1.2公里港区港池内执行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西乡-东宝河口近岸海域主要功能为一般工业用水、滨海风景旅游、港口和水产养殖,执行海水水质第三类标准,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及石油类执行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港池内执行海水水质第四类标准。
第19条声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及《关于调整深圳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的通知》,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宝安区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表3-3 宝安区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表续表3-3 宝安区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表续表3-3 宝安区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表表3-4 宝安区环境噪声4类标准适用区域城市道路名称表注:表中“*”表示规划道路。
第20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根据《关于调整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的通知》(深府[2008]98号),将宝安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为二类,中间设置缓冲带。
表3-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第四章自然生态体系建设第一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21条实施自然生态网络的建设工程根据自然生态网络连通性需求以及城市开发建设扩展蔓延的现状,重点控制海上田园、西乡码头、羊台山森林公园等13个生态节点的开发建设,以植被集中覆盖地区、水源保护区为主。
第22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网络格局依托凤凰山、羊台山系,铁岗水库、石岩水库、公明水库、罗田水库、长流陂水库、茜坑水库、鹅颈水库七个水库水源涵养区,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联系;在各生态节点之间,利用海滨绿带、组团分隔带、山地风景林带和水源保护区,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空间框架,构建“三纵三横”六条具有区域意义的大型生态轴线。
“三纵三横”六条生态轴线的具体构成如下:一、西乡码头—西部田园风光滨海滩涂池塘纵向轴线;二、罗田林场—石岩水库水源地保护区—铁岗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石坑顶—朱凹山纵向轴线;三、大屏障—吊神山—雷公峰—羊台山纵向轴线(含观澜河);四、罗田林场—樟木头林场—大屏障—观澜高尔夫球场横向轴线;五、福永码头—凤凰山—石岩水库水源保护区—黄角岭—樟坑径横向轴线;六、铁岗林场—羊台山—白尾石—统梅山坳横向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