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启示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启示

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彻底的资本主义革命使它成为保留君主立宪制的发达国家,具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这些都对学校德育发生深刻的影响。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英国现代教育发生较早,学校德育源远流长,但是作为统一国家教育之后的现代学校德育,却是在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之后才开始出现和形成的。

从英国学校德育发展中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70年前)可称为古典绅士型德育阶段,这时期德育以各郡、县市或校自成体系,管理不一,内容繁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致力培养典雅高贵的古典绅士所具备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按英国社会的秩序尊卑来修养约束个人,把培养符合贵族提倡的行为和道德要求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趋慕有产阶级的虚荣和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乃至日常言行,已成为左右这个当时闻名的世界的大英帝国的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由于当时英国学校教育基本由教会扶持,因此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另一特点是宗教化,宗教教育等同于德育,一切以相应教派的教义为准则,尤其是国教会下属的私校更加严格,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颂习教训教义,所以也可以说这时期英国的学校德育是宗教教育。

第二阶段(1870-1944年) 1870年,英国受法国等大革命的影响,尤其受德国、美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大发展的影响,颁布著名的《初等教育法》,国家开始管理教育,创办公立学校,提倡教育世俗化,其中规定,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但仍允许自愿,或在家庭和教堂中进行宗教教育,这一规定受到英国教会和传统派的极力反对,因为英国大多数国民都是分属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徒,因此本世纪来英国一直在为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发起一次次的运动。

20年代,各教派就进行协议,要求修正1870年条款;1936年的教育法规定允许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子女受相应的宗教教育。

1938年基督教发起“道德重振运动”,先是弗兰克卜克博士在伦敦作了著名的“道德重振运动”的演说,主要针对20年代世界性青年的反抗运动和如何改革旧宗教教育及恢复公立学校宗教教育,很快得到国际知名人士的支持和社会响应。

这次运动的中心思想是:动员全世界男女老少,使每家每户都变成“道德堡垒”,使人人再接受幼儿时的“母教”,即诚实、纯洁、公正、爱人的教育,一句话,受宗教教育。

由于1870年后英国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并考虑到战后的教育改革,1944年,英国发布了著名的“巴特勒教育法令”,奠定了当代英国教育改革基础,但是法令却像英国革命一样,对在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的要求进行妥协,它否定不同教派的宗教教育要求,但却规定全国县立、民办和领取公费津贴的学校进行全国统一的宗教教育,即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按国教会同其他教派协定大纲开设宗教科目,其中还特别规定要教授和要求死记那些包含礼拜和宗教教育的自由。

这个法令反映了英国德育的保守性。

第三阶段(50年代以来)战后英国学校德育重新开始了艰难的世俗化改革,尽管1944年法令肯定了学校中的宗教教育,但是(1)科学迅速发展,不信教的人多了;(2)移民大量增加,新教派大量分化瓦解,多元化社会出现,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3)宗教的繁文缛节,非常不符合青年的接受方式;(4)宗教教育套用古训,微言大义,同现代青年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无法解决青少年的各种问题。

因此,1955年起,人本主义都在BBC广播中开始“非宗教道德教育”讲座,到60年代改革宗教化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60年代英国对学校德育世俗化探索中,受到进步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德育观的影响,其中进步主义德育观尤其突出,它认为,学校德育要根据个人独特的发展,宗教教育把丰富的个性压进固定框架中,削足适履,扼杀人的天性,因此主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把德育溶于丰富多样化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有益的道德体验。

教师只是引导人而不是制裁人,反对正规德育课程,主张戏剧性的活动和故事。

但是由于与英国传统习俗相去甚远,还由于进步主义提供的是一个盲目的社会化的模式而不关心学生对道德问题真正意义的理解,导致了许多教学的失败,引起新混乱,使进步主义德育很快冷了下来。

正是学校德育在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软弱,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英国这一最保守的号称最有秩序的资本主义老巢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吸毒、抢劫、凶杀、性混乱等犯罪行为大增,在重要的正式起诉犯人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1970年被捕人数达22万人,1978年增加了40%,达30多万人,其数量和犯罪性质,均前所未有。

而青少年学生的普遍抗议活动和反文化倾向更使英当局坐立不安。

人们越来越抱怨学校培养的人对多元文化社会缺乏生活准备,不懂得基本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理解健康、职业、政治、理财和利用闲暇时间,只寻求物质享乐和性满足。

60年代中期,学校曾开设了“个性与社会教育”课程,终因流于形式而导致流产。

如何摆脱困惑,引导青少年走出迷茫,成了英国当代学校德育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改变被动状况,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是由约翰·威尔逊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企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二是彼得·麦克菲尔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的德育课程计划。

英国政府在70年代经济大危机财政困难情况下,也坚持拨出一笔可观的经费自主研究,使这两研究机构对英国学校德育做出了成绩,编写了一套道德教育教材,供中学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NM )和供小学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1978年,在英国教育大臣提议下,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在莱斯特大学成立了“社会道德教育中心”,在德里克·莱特教授领导下研制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提出了许多德育新设想。

1988年,英国在颁布《国家课程》时仍重申学校开设宗教课,尽管受到反对和普遍不欢迎,但也可见英国的保守和宗教传统根深蒂固。

然而,战后宗教课已有了重大改革。

二、英国学校德育的目标英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自行其是,主要坚持宗教目的,并深受18世纪教育注重德育、德行第一的传统影响,处处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

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有四条就谈到德育的:“……(二)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

(三)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相互依赖的关系……(五)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

……(七)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讨”。

尤其特别强调初等学校中的德育作用,初级学校的三条教育目的是:“(一)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二)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三)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

”在初级学校中,宗教是第一课程,在中学里,宗教也是仅次于语文之后的重要必修课,并且根据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综合中学对德育作了规定,把德育作为培养英国社会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英国11-17岁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从实际生活需要来理解德育。

多数学生认为,“有道德的人”就是能考虑他人需要、情感和兴趣的人,否则相反。

因此认为德育就应教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能理解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

这种认识使以往灌输宗教信条和训诫的宗教教育和德育课程受到挑战。

三、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这是根据国教会的协议,编写的一种有关宗教一般知识的教材,它排除具体的宗教,具体内容和材料因时代有所变异,但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科目,但据1978年一次包括1127个教学班的大规模调查表明,英国中小学的“社会学科的教学主要是支离破碎的和浅薄的”。

为此,英国政府10年来对社会学科进行了重大改革。

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宗教教育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编制新颖、生动活泼。

确定德育教材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1)依据学生的需要。

麦克菲尔研究组认为,传统德育失败的关键是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认知水平,因此他们调查了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要求和反映。

如他们以三个问题:①写出有人使你感到快乐的事,你干了什么?②写出有人使你感到恐惧或痛苦的事,你干了什么?③写出当你与某人在一起不知该干什么时,你干了什么?调查了3475名8-13岁的学生,根据调查中的道德问题编写成小故事作为德育教材。

同时询问毕业生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学校里学的东西哪些最重要,并让他们提出取舍的意见,根据这些材料中的道德问题充实有关性关系、家庭关系、公民政治生活、失业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2)依据社会反馈。

研究人员还深入企业、家庭、司法部门、宗教界及医生警察等,寻求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意见,使内容更具体化,并使学校德育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还设计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相应部门相合作的方式,改变了德育的形式。

(3)依据对德育的阐释来作为德育的准则。

莱斯特大学“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的莱特教授把道德分为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

四个核心是:①对人的尊重;②公正与合理;③诚实;④守信。

六个关系是:①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②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③与所有人即人类的关系;④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对同辈人及对自己的理解;⑤与非人类的关系,即与自然界关系和环境问题;⑥与上帝的关系,即类似宗教中的各种信仰。

他指出,德育要反映道德的核心观念,就要通过这六个关系的具体化,生活化来反映,必须作为德育的根本内容。

归结起来英国德育的内容有下列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为了方面了解英国德育内容的全貌,我们后面将附上1912年颁布的统一内容大纲。

四、英国学校德育的教材英国政府尽管规定宗教为必修课,但遭到普遍抵制,大都流于形式,由于选修课主要由学校或教师自由选定,结果选修道德教育课程已十分普遍,除一些郡市把其分化到各科教学中进行外,大多数学校开设课程,编制多种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择其主要几种介绍如下:《生命线》与《起始线》这套教材由麦克菲尔的“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制,颇受欢迎,前者为中学生使用,后者为小学生使用,教材中指导语明确,内容生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思考,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