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概论传播活动的演进是叠加关系,而非取代关系★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电子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 口头传播------------------------------------------? 报纸的雏形★★ 1.官方公报统治阶级内部用以传递信息的工具。
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工作。
使用涂有石膏的木板,记录议事情况、法庭审判、税收数据。
屋大维继任后还书记员抄写多份,颁发给各地要人和军政长官。
2.邸报在中国,自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末民初才退出历史舞台。
唐代中央政府颁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古代报纸形式。
封建官报,朝政简报,每天公开发布,内容为宫廷新闻。
3.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
公元前47年,恺撒向罗马告捷:“我到,我见,我胜。
” 影响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多种因素★? 社会交往的需要? 媒介技术的发展? 传播制度的平衡? 商业利益的驱动1 ? 专业主义的完善第二章创立的背景和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观★★★? 高度重视舆论的作用“在任何国家,都有一种力量高于政府,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 ——圣西门? 强调报刊调节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任何力量都抗拒不了舆论,社会的安宁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得到保证,就是因为舆论还没有形成。
”——圣西门? 批评资产阶级出版自的虚伪性“诚实地表达一切思想感情和决定一切行动方向的自,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权利,除非本人同意,没有任何理加以限制。
” ——欧文19世纪40年代初,伊加利亚共产主义者在法国有近50万人。
★第三章哲学基础六度空间&小世界★★★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矛盾★2 ? 客观事实的矛盾? 传受双方的矛盾? 新闻选择的矛盾现代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决定影响★:1、经济体制制约着新闻媒介功能的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着新闻传媒的运作方式3、经济发展推动着新闻传媒的快速扩张4、经济发展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 1.这两种新闻事业是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3.它们的新闻体制也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1、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新闻事业不能私有化,人民永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
2、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新闻媒体间的良性竞争。
4、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第四章马克思新闻经典论著及其新闻观《莱茵报》★★★? 《莱茵报》,1842年1月1日开始发行,副标题是“政治、商业和工业”,公开宣称 3 的目标是为了维护莱茵地区大量中产阶级的利益。
? 1842年10月任报纸主编,年仅24岁。
他通过坚定的办报原则和灵活的办报策略改变了莱茵报不受欢迎的局面。
? 通过写报纸评论,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深刻揭露,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批评作为“哲学”的共产主义。
? 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查封。
马恩自报刊思想的概括★★★1、自报刊是人类精神自表现的产物。
2、自报刊不仅有自报道的权利,而且还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
3、自报刊是自与独立的报刊,同任何形式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
同时,自报刊又是在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义原则下有机运行的报刊。
4、自报刊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包括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和监督。
5、自报刊不是挣钱的行业,作家不能为挣钱而写作,不能奉命说话和写作,因为自报刊不是出于书商的投机目的以及指望捞到什么好处而办的。
6、自报刊执行独立的办报方针,不受撰稿人干扰。
不是撰稿人领导报刊,而是报刊领导撰稿人。
7、自报刊于绝对自的需要,它的文章是不署名的。
“人民报刊”指的是群体概念,指的是具有人民性的自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报刊。
★★★人民报刊思想的提出,是马恩世界观开始转变的标志之一。
他们从资产阶级的立场转向了无产阶级的立场。
★《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评价★★★4 ? 《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年时期,即早期的新闻思想。
这一时期,他们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在世界观交替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前进的特点。
? 1 正确地规定了人民报刊和自报刊的使命、作用和特点。
? 2 《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第一次提出了自报刊的人民性,清算了黑格尔轻视和蔑视人民群众的贱民思想。
? 3 《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它粗线条地勾勒了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基本范畴,预示了它的发展方向。
? 局限《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及政治观点还囿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一点决定了他们的报刊思想不可避免地留有唯心主义色彩。
早期工人报刊的五大弊病★? 强烈的宗派意识? 顽固的领袖崇拜意识? 仇视高级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排斥所有从事精神活动的人? 荒谬地提出公妻制《德法年鉴》出版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新莱茵报》★★★? 1848年5月31日《新莱茵报》出版。
?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亲自主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日报。
? 《新莱茵报》的灵魂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
? 《新莱茵报》有一个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5第六章毛泽东新闻思想毛泽东早期新闻活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毛泽东是热心的读者,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代替了对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崇拜。
? 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泽东见报稿件。
? 1918年8月,第一次到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很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 1919年春,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 1919年4月回到长沙。
? 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
? 《本报启示》:本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 《创刊宣言》:“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
” ? 一个月内写了40篇评论。
? 军阀张敬尧封闭《湘江评论》。
? 1919年10月,任长沙《大公报》馆外撰述员。
? 1919年12月,创办“平民通讯社”。
? 1920年9月,为《湖南通俗报》当参谋。
? 1920年12月,主编《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1.唯物主义本源观。
事实决定新闻的“性质”,而不是“性质”对于客观事实或新闻有什么决定作用。
2.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
党办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这个巨大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党经过报纸来宣传,经过报纸来组织广大人民进行各种活动。
11 3.党的新闻事业的特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4.全党办报方针。
所谓全党办报,一是加强全党对报纸的领导,全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二是加强、开展通讯员网的建设与活动。
5.党的新闻工作作风: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6.党的新闻事业的三个关系:党报与党委、党报与群众、党报与实际工作。
7.党的新闻工作的业务指导思想。
新闻业务最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摆正政治与技术的位置。
反对“技术第一”,采取“政治第一” 。
8.党的新闻工作的文风和风格: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
9.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修养:老老实实自称为公仆,是党和人民这个大集体的公仆。
新举措开启了新思路★★★ 1.关于利用报纸开展批评的决定 2.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 3.制定规范新闻批评的规范 4.向苏联新闻界学习 1.关于利用报纸开展批评的决定? 1950年4月19日,《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 “因为今天大陆上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党已经领导着全国的政权,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
” ? “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 12 2.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 “目前许多报纸的党性和思想性仍然不强,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不够密切,报纸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没有经常的充分的开展,部分的批评不严肃不正确,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宣传和关于党的生活的宣传都很薄弱,报纸上的经济宣传存在许多缺点,关于国际问题的宣传也注意得不够。
” ? “大多数报纸的评论工作非常薄弱,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存在着反映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活动不够,以及公式化、概念化、迟缓、冗长、不通俗等严重缺点。
这些缺点,是和各级党委对报纸工作缺乏经常领导的状况分不开的。
” 3.制定规范新闻批评的规定? 1954年4月,毛泽东在对胡乔木等人的谈话中提出,关于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 开,就是要开展批评。
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
好,就是要开展得好。
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
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
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这是根本的关键。
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
4.向苏联新闻界学习? 1954年赴苏访问《真理报》代表团,访问塔斯社代表团,访问全苏广播系统代表团,系统考察了相关的苏联新闻界的经验,回国后分别整理出版了《真理报的工作经验》、《塔斯社工作经验》、《苏联广播经验》,以后又根据苏联报刊工作者代表团访华所作的报告编成《苏联报刊工作经验》。
? 这四本书全面提供了苏联报刊、广播和通讯社经验,极其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我国不少新闻单位,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以其为样本,调整和重组了自己的内部管理体制。
问题?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不看具体条件,不分中国外国,只要是苏联的经验,是《真理报》、塔斯社的经验,都机械地照抄照搬。
? 绝对化。
学习过程中,绝对化、一切惟苏联是从,惟《真理报》、塔斯社是从的倾向相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