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赵高-加速大秦王朝灭亡的最魁祸首

1、赵高-加速大秦王朝灭亡的最魁祸首

赵高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了一个指鹿为马的典故,现在通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事非颠倒,黑白不分。

成语的主人公正在我们要讲的故事主角-赵高。

赵高其人赵高大约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赵国人。

生于秦国。

当时的赵姓,为赵国的国姓。

传说赵高的父亲是赵国国君的远房亲戚。

当时处于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时间的分裂时期。

中国分裂成上百个小国家,各国开始战争不断,因此称“战国”。

这期间,苏秦、张仪发起了合纵、连横的结盟换约政策,结盟国之间一般需要派出王室公子作为人质。

这些人质,多是由国君的众多妃子里那些个不受宠的姬妾所生。

当时,国与国的关系变化非常快。

因此人质很容易被君主遗忘,滞留他乡不能回去。

不少人在贫困潦倒中客死异乡。

赵高的父亲就是这类人中的一个,赵家不亲,秦家不爱,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

幸运的是,赵高的父亲颇有些谋生的手段。

会在竹简上刻字,通晓法律文书,因此在隐宫做了个刀笔小隶。

秦国刑法严苛,隐宫是政府设立的专门收容那些被割了身体部位而造成残疾后,不愿意再到社会上露面的刑满释放的犯人。

赵高的母亲,因为犯错,受了刑罚。

出狱后就申请到隐宫里工作。

期间,和赵高的父亲结识,组成了家庭,生下了赵高兄弟。

他们都在隐宫里长大。

秦国是注重世业的国家。

当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是秦帝国的国策。

也正是利益于这项规定,赵高才打下了很好的法律、书法基础,长大后,凭着文法步入政坛,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和教育。

说来也巧,秦赢政与赵高大三岁,历史上扮演着互相毁灭的角色。

他的父亲是秦国皇子,当时在赵国做人质。

娶赵国人为妻,出生于邯郸,后来灭了赵国。

而赵高的父亲在秦国做人质,娶了秦人,赵高出生于咸阳,后来毁灭了泰国。

还有一位大人物刘邦,在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楚国的沛县,四十年后,和赵高联手,灭了秦国。

赵高的父亲,应该说还是有些志向的。

他严格教育子女,尤其注重书法和法律的培养,为赵高日后发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高从小精明强干,聪明好学,有恒心,有韧性,在当时文法入仕途的路途上还是走的很快的。

十七岁以文法官吏子弟进入学室,成绩优秀,三年后资格考试合格,被除授为史,继而初等选拔考试合格,以最优秀者的身份出任令史类的文法官吏。

三年后,他参加高等选拔考试,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中选,进入秦王宫廷担当了尚书卒史,直接在秦王身边从事文秘工作。

在大秦国成千上万的方法官吏中,赵高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赵高进入宫廷的时候,大概在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当时他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是年,秦王二十六岁,亲政后第五年,也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开始在政治上施展鸿图。

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已经有了一套严密完整的官僚制度。

文法官吏都是经过例行考核后才能升迁。

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赵高的身上,由于秦王的直接赏识,他从少府属下的诸多尚书卒史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负责秦王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成为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

秦始皇将少子胡亥的教育授权给赵高,正是看中了赵高在文字、书法和法学上造诣的精湛。

著作大篆《爱历篇》,是秦国的官方课本。

史书也记载,赵高工作勤奋,行事坚忍不拔,果断敢行,是对他出众的行政能力的概述,也是皇帝赏识的要素。

升任中车府令,标志着赵高进入了秦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和中枢。

此时,赵高四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前程锦绣灿烂。

篡改遗诏立新君故事从秦嬴政自立为始皇帝说起。

当上皇帝后,四海归一,中国版图达到从未有过的强大和统一。

他的权利已经达到最顶点,作为一个有追求有事业心的人来讲,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么问题来了,更高目标在哪里?我的对手呢?思想一迷茫,玄学就出场。

这时候,有方士提出来我能让你长生不老,秦始皇很相信,为什么他会相信呢,因为古代有传说彭祖活了800岁。

于是他就让方士去找,最有名的方士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去找了,最后没了消息(后世传说定居到了众所周知的某个岛国上),一心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恼羞成怒,于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就发生了!君臣一看秦始皇有死亡恐惧症,都不敢给他提善后的事,所以虽然他已经50多岁了,仍没有安排继承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因受到刺客惊吓和旅途太过劳累病倒了,病势日渐沉重,终于发现自己追求的长生不老成为了泡影。

当时秦始皇虽然病重,但意识很清楚,为稳定秦王朝,亲笔写下了传位长子扶苏的木简遗诏,赶紧吩咐办公室主任(御印章管理官)赵高送给远在陕西省榆林市的扶苏,并让他立即前往咸阳跟丧车汇合,然后安葬。

赵高素来和扶苏不和,见此情景,动了心思,写好圣旨封妥后,抱着观望的态度扣压不发。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长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10年。

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秦始皇对其给予厚望。

扶苏认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等严峻政策,惹恼了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蒙恬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赵高的京剧形像再回到秦始皇的巡视上来,七月二十日,当秦始皇大队人马来到沙丘宫平台,即今天的河北省平乡县时,嬴政就一命呜呼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了。

秦始皇太子众多,每个太子身边都有一帮大臣。

左宰相李斯考虑到皇帝骤然在首都之外死亡,恐怕皇子们以皇帝死因不明发动政变,于是决定秘不发丧。

把尸体仍放到寝车里,对外说皇帝病重一直未好,车队仍继续向咸阳进发。

这个李斯可不简单,在历史上声名显赫,他字通古,约生活在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荀子的学生。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他向秦王上书《谏逐客书》,促使秦王广开言路,招贤纳仕,他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秦统一天下后,与被任为丞相。

废分封,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小国,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修筑调整公路,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也是帝王历代相传的印信。

流传的“传国玉玺”样式当时为了迷惑别人,李斯等人安排由嬴政生前最信的宦官驾拉尸体的车,每顿饭照常送进去,官员们启奏请示的仪式,也照常举行,而由最宠信的宦官传话批准,瞒的天衣无缝。

只有嬴胡亥、赵高和最宠信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这一招在三十六计中叫瞒天过海。

后世奉天政府在皇姑屯事件中也娴熟的运用此招,成功的骗过了小日本。

当时,小日本为占领东北,在皇姑屯埋下炸药将张作霖炸成重伤,被送到大帅府不久就死了。

张作霖的幕僚为防止日军乘机举动,决定密不发丧,医官每日仍按时到府上班,填写病案。

厨房每日三餐仍按时送饭进去。

家人一律不啼哭,不戴孝。

直至张学良潜回沈阳,才公布张作霖死讯。

历史上用此计的很多,如齐桓公、刘邦、咸丰等死讯都是用的这招。

悲壮的蒙氏兄弟说起秦国的强盛,那可是祖上积累下来的,这里面不能不提蒙姓家族。

以蒙恬为主的蒙姓家族的人,为秦国几世祖先开疆拓土上历尽辛苦,嬴政对此非常信任宠爱。

蒙恬出生年代不详,卒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

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

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朝开国开将,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为秦国一统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传蒙恬曾利用在西北的机会改良过毛笔,推测可能是他在笔尖中加入了狼毫或羊毛成分,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开发宁夏第一人。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蒙恬还征战边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春秋战国时燕、赵、秦修长城连为一体,构成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的基础。

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置要塞、烽火台,类似于现在的军事防护系统。

长城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为汉民族的发展提供子坚强保护。

秦始皇一看蒙恬是个“项目经理”的好材料,又派他担任高速公路施工总指挥,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只修了一部分。

蒙恬为人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之争锋。

蒙恬的弟弟蒙毅官位上卿,是皇帝决策的参谋,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共同辅佐秦朝,享有很高希望。

赵高过去曾犯下大罪,蒙毅按照律法判处他死刑。

幸亏被皇帝特别下令赦免,并官复原职。

赵高因此对蒙家兄弟怀悢在心,也种下仇悢的种子。

现在,秦始皇已死,赵高心中的恶魔复活子,他向扶苏的弟弟嬴胡亥建议:假传圣旨,以嬴政的名义,下令诛杀老哥嬴扶苏,而宣布嬴胡亥当太子。

嬴胡亥当即给赵高点了十个赞。

因为当时宰相权利仅次于皇帝,要办成这件事,还须得到宰相的支持,于是赵高他们共同晋见宰相李斯。

三人坐到一起,篡位的黑锅还得由臣子赵高来背,赵高说:“皇上颁发的诏书和玉玺,都在嬴胡亥手中。

咱们两个是顾命大臣,可以决定谁是合法继承人,你看应该怎么办?!”李斯大吃一惊,他研究过历史,帮助秦始皇制定的登基程序,深知这是灭九族的大罪,因此坚决不答应。

赵高早就猜到他不会轻易答应的,他还有杀手锏没使出来。

见此情景,赵高说:如果扶苏当选,你就等着蒙恬接你的宰相之位吧。

李斯看了看腰间的大印,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赵高趁机说:“嬴胡亥仁慈敦厚,有充分的资格和能力登上宝座,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拥戴嬴胡亥?请宰相明察。

”他是从一名小公务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相位。

李斯彻夜未眠。

眼前像放电影一样映出了往事。

李斯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李斯很小便聪慧过人,好学不倦。

成人后,因办事干练,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

后辞去公务员,到齐国拜荀子为老师。

荀子的思想主要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也就是“帝王之术”。

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觉得秦国的环境适合更能发挥个人能力,于是决定到秦国去。

在吕不韦的器重下,李斯抓住和秦王见面的机会,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建设性的意见,被秦王采纳,使秦国更加强盛,慢慢被重用,直到最后当了丞相。

想到这里,李斯一阵寒战。

如果自己没有了相位怎么办?实在不敢想像。

于是通过审慎考虑,他同意一起参与行动。

怎么行动,这个李斯就拿手了。

当丞相多年,加之熟悉周朝皇位继承手续,他知道怎么干。

他们用嬴政的名义,颁下假诏书,宣告立嬴胡亥当太子。

然后再写一道诏书,谴责嬴扶苏没有能力开疆拓土,建立战功,却使将士大量死亡,尤其不应该屡次在奏章上狂言诽谤,抱怨不允许他回到咸阳充当太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