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防爆管理制度最新版本

防火防爆管理制度最新版本

防火防爆管理制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防火防爆管理制度职责、管理内容与方法和报告与记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全公司所属各车间和部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HG 20571《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原化工部《化工企业严禁吸烟的决定》3 职责3.1 安环部是防火防爆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

3.2 公司办公室负责对外来人员、外来单位、外来机动车辆的防火防爆监督检查。

3.3 动力车间负责避雷静电设施的测试、防护。

3.4 各部门负责对相关机动车辆的防火防爆管理。

3.5 各级领导对所管的易燃、易爆物料及有火灾隐患和爆炸危险的过程及设备全面负责。

4 管理内容与方法4.1 防火、防爆的一般规定4.1.1 从全局出发, 统筹兼顾, 综合采取预防、局限、防火和疏散的对策, 达到严格控制各种火源, 使火灾爆炸不扩展, 迅速扑救和人员迅速撤离及疏散。

4.1.2 本公司生产和贮存的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危险性分类, 应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

4.1.3 应根据各车间、部门的原材料、生产和成品的特点, 确定相应的危险类别以及分类划定禁火区和不同的仓库并严格管理。

4.1.4 禁止吸烟,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4.1.5 明火和取暖, 必须申请, 经安环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使用。

4.1.6 禁止在禁火区内焚烧杂草和垃圾。

4.1.7 不带阻火器的机动车辆及电瓶车禁止进入禁火区。

4.1.8 禁止用易散发可燃性气体的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服。

4.1.9 不得任意倾倒废品油、油棉纱、油纸等易燃物品,应放入放置在安全地点铁制容器内并及时处理。

4.2 防止电火花的规定4.2.1 危险场所的照明、布线及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 并保持清洁、干燥和绝缘良好。

如不能达到防爆要求的应有临时的安全措施。

4.2.2 因临时需要装设电气路线和设备,应有使用部门提出申请,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4.2.3 公司所有装置都应有防雷保护措施, 并达到有效。

动力车间应每年对避雷装置进行一次检查和测定, 建立台帐记录。

4.2.4 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及设备、管道、构架、钢屋架、电缆外皮等较大金属构件, 都应有良好的接地。

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欧姆。

动力车间每年应定期进行测定并建档。

4.3 防止静电放电的规定4.3.1 禁止使用喷射蒸汽加热易燃液体。

4.3.2 禁止使用绝缘软管插入易燃液体槽内进行液体作业。

4.3.3 危险场所作业人员, 不得穿易产生静电的工作服及工作鞋;作业场所的钢质门、窗、栏杆都应有接地装置。

4.3.4 当机器在发生故障、液体渗漏、改变工艺条件、由自动变为手动或物料用量改变等作业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避免静电的产生。

4.4 工艺生产装置防火防爆管理4.4.1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艺生产装置的平面布置和防火间距应按《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中有关规定执行, 如因条件限制不能达到, 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现有不符要求的工艺生产装置应立即采取相应临时安全措施, 并要尽快通过改造使其达到规范要求。

4.4.2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 宜采用敞开式厂房。

非敞开式的厂房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具体要求。

现有不符要求的应立即采取相应临时安全措施, 并要尽快通过改造使其达到防爆要求。

4.4.3 生产贮存甲类易燃易爆物品及易泄漏扩散处, 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测报器。

4.4.4 易爆物质的反应器、贮罐等均应设置爆炸安全装置, 如紧急泄压设施、阻火器、防爆墙等等。

4.4.5 凡已损坏或不符安全要求的及有泄漏的易燃气体、可燃液体的管道、容器、设备应停止使用, 并必须尽快修复。

4.4.6 易燃气体放空管应有防止静电接地措施, 并应在避雷设施保护范围之内。

放空管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 在设备区内的放空管, 应高于有人操作的最高设备3.5米以上。

b) 紧靠建筑物、构筑物或在建筑物、构筑物内设置的放空管, 应高出建筑物、构筑物3.5米以上。

4.4.7 生产、贮存和装卸易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 空分装置的保冷箱及其箱内设备管道, 用气流输送物料的设备和管道以及在绝缘管道上配置的金属附件都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4.4.17 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应按有关规定设置。

4.4.16 输送易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设备和管道应有下述安全要求:a) 管道应根据管径及介质的电阻率选择适应的安全流速。

b) 应有惰性气体置换的设施。

4.4.17 易燃及可燃液体的甲、乙类生产设备区内的钢结构框架、大型设备支架、管廊支柱的下部, 宜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小时的保护层加以保护。

4.4.16 甲、乙类生产设备及管道的绝热层, 应采取非燃烧和难燃烧的材料, 并有防止易燃可燃气体及液体渗入绝热层。

4.4.17 生产装置、设备及厂房的防雷和电气设备的防爆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5 贮运安全设施4.5.1 对易燃可燃气体、液体贮罐间的布置间距、防火堤等的设置应符合《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的要求。

4.5.2 可燃液体贮罐应设液面计、呼吸阀及带阻火器的放空管。

闪点低于28℃, 沸点低于85℃的可燃液体贮罐, 应采取冷却降温等安全措施。

4.5.3 氢、氧等钢瓶, 应严格按《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 灌装前必须对其进行抽空和检验, 不合格的钢瓶不予灌装, 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应判废。

4.6 危险物料排放处理4.6.1 生产系统的排放水中如含有易燃可燃气体、液体时, 不经处理和采取相应措施及批准, 不得直接排入生产下水道。

4.6.2 含有能起化学反应物质的废水, 不经处理和采取相应措施及批准, 不得直接排入生产下水道。

4.6.3 含有易燃气体、可燃液体的生产废水的排放应通过水封水井或隔油池。

4.7 消防设施4.7.1 生产、贮存、运输等场所, 必须设置相应有效的消防设施及器材。

4.7.2 消防设施及器材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等应按防火、防爆责任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4.7.3 应定期检查火警报警系统的有效畅通。

4.7.4 灭火设施应有专人定期检查。

4.7.5 发生火警后,除立即组织力量正确扑救,及时向生产(设备)部报告,并迅速切断电源,清除和导出可燃物, 切断其来源。

4.17 禁烟管理4.17.1 全公司各部门应加强禁烟的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 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把禁烟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严格火种管理,杜绝和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4.17.2 各级领导、外来一切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进入公司区域内禁止吸烟的规定, 违反者一视同仁,并承担相应责任。

4.17.3 禁烟范围的划分:a) 除在划定的范围内允许吸烟外,其他区域也一律禁止吸烟。

b) 除上条的规定外, 公司各厂区域内均为禁烟区,24小时内都禁止吸烟。

C) 上级来公司指导检查工作、洽谈业务等,在公司办公大楼指定的接待室内允许外来人员吸烟。

4.17.4 禁烟的管理权限:a) 生产(设备)部负责监督、检查禁烟制度执行和修订禁烟制度。

日常检查管理、违章罚款处理工作, 由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

b) 各职能部门应把禁烟工作列入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经常开展对全公司员工、干部进行禁烟工作的重要性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

c) 工会协同各职能部门、生产(设备)部监督、检查禁烟工作的贯彻执行工作情况和宣传教育, 要把禁烟工作执行情况列入评比文明班组和劳动保护监督之一。

d) 各车间、部门要严格落实措施, 认真做好禁烟教育和禁烟的日常工作。

e) 外来人员(参观、学习、联系业务、检修施工、临时工、检查、指导工作等)应严格遵守本规定, 公司办公室及有关接待人员应向外来人员交代本制度的规定。

4.17.5 奖罚:a) 在公司内禁烟区、非禁烟区吸烟,对相关机动车辆不带阻火器,按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扣奖,情节严重的按公司厂规厂纪处罚。

b) 各级领导执行禁烟制度不力, 发现禁烟区吸烟不制止或隐瞒不报和为违反者以各种理由说情的, 要追究管理责任, 并扣当月奖金的20~50%。

c) 对违反本规定者, 人人有权制止监督、检举, 对检举者给予罚款金额的三分之一作奖励。

d) 违章吸烟处罚采用违章单格式进行填报,由生产(设备)部实施经济处罚。

非本公司人员违章吸烟由生产(设备)部直接按规定罚款。

4.16 火灾、爆炸事故扑救的一般原则4.16.1 发现起火和爆炸, 当事人不要慌乱, 应尽快向有关领导报告。

4.16.2 当事人应及时用适应的灭火器,根据灭火预案要求进行扑救。

4.16.3 车间主任应迅速判明情况采取断电、断物料源、泄压等措施。

4.16.4 班长和安全员除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控制和扑救外, 必须及时向公司有关领导汇报,灾情严重时,及时向消防部门报告。

4.16.5 如火灾爆炸发生对人员安全造成威协时, 应先救人, 后灭火, 并组织人员撤离和疏散。

4.16.6 在整个扑救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防止中毒和窒息。

4.16.7 扑救过程中要听从调度统一指挥, 不要擅自行动以免扩大灾害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4.16.8 发生毒害物质泄漏、扩散等的扑救应按《xxxxx有限公司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预案》执行救护。

5 报告与记录5.1 对发现火警应及时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2 对避雷静电设施的测试记录交档案室存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