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2、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在秦朝末年,皇帝昏庸,群雄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有一群人为了躲避战乱,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1、教师播放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朗读比赛(男生---女生)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可选3-5人)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八年级班,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

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4、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面请观众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桃花源。

总结: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体现一种和谐之美。

感谢桃花源村民代表,本期新闻会客厅到此结束。

谢谢收看。

五、赏读课文1、刚才我们收看了“桃花源访谈”节目。

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

它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神秘、美丽等)2、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1)桃花源美在何处?试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美。

(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2)小结感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卷?(教师归纳)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丽,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六、探究考证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四人一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引入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

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2】存在!桃花源存在于陶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相信和谐理想的存在,有陶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感悟桃花源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学情分析初中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减少两极分化,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

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八年级抓起。

下面就对我所教八年级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一下简单描述。

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尚可,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整体水平不均,学习比较浮躁,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

一、学习状态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尚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比较出色,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做题时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二、学习习惯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

比较喜欢上语文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3、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4、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对优良学生,要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分数高,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

对学困生,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杜绝抄作业现象,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效果分析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教学目标来看,全面、具体、适宜。

能力目标、思想情感目标有明确要求,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先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为学习本节课做铺垫。

在新课的讲解中,注意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的灌输;在习题设计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并注重方法结论的总结和步骤的规范。

三、从教学效果上分析学生能很好的驾驭新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归纳和应用能够游刃有余。

只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书写的步骤还不够规范,还需努力加强和完善。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问题研究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

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

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

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

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