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课程讲义PPT

专题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课程讲义PPT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 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海森堡——“提出正确问题标志问题解决了一大 半。”
美19名科学家提出21世纪 1111 大科学难题
(古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近代)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学派
主张:科研始于观察和收集材料,然后归纳上升 为理论科学始于观察与收集材料。
局限:夸大归纳法对于科学发现的作用,突出了 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
B、“科学始于问题”
(现代)爱因斯坦的观点 (现代)波普尔的观点
科学研究活动开始于问题
1)从理论发展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 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会补充、修正或着手 建立新理论;
什么是科学?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伏尔科夫:科学本身不是知识 ,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 是一种社会生产
布莱克特:所谓科学,就是国 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J•贝尔纳虽然没有对科学给出严格的 定义,但还是从多方面作出了自己的 概述:
“科学可作为(1)一种建制 ;(2)一种方法;(3)一种积累的 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 的主要因素;以及(5)构成我们的诸 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 大势力之一。”
“我们必须知道,我 们必将知道。”
注意: 科学问题是历史时
代的产物。 问题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与伪科学
问题
科学活动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能动活 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为了解决 问题,探索未知;
它非消极地等待客观对象“暴露”其自 身规律,而是积极地探索自然的奥秘,积 极地进行着合乎规律的发明创造。这就 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专题三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形成
“科学”词义的来源: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 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 加以研究的学问)。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 中国。随后,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严复 在《天演论》中,都使用了”科学”一词,将 科学研究机构译为“格致大馆”。从此科学一 词便在我国广泛使用。
2)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 实材料;
3)科学研究活动就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 未完全解决的活动。
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应该从问题开始,他指 出:“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 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科 学发展的证伪模式:
P1→TT→EE→P2。
始于问题(P1),提出试探性解释的理论
科学研究的程序
选题:始于科学问题; 获取科学事实:按课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事
实材料; 进行思维加工:基于已有的材料,进行科学
抽象,形成科学假说; 验证:对已形成的假说进行检验; 建立理论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形成
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事实的获取 科学抽象-科学思维 科学假说的形成 科学理论的创立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观和科学认识论的 核心,也是科学哲学中争议最大的问题 之一。事实上,对于科学本质的观点也
是在不断发展的。
什么是科学?
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学家 W.C.丹皮尔在他的《科学史及 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949)的绪论中,对科学 一词开章作出了阐述:
拉丁语词Scientia,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 问或知识的意思。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虽然最接近的德语对 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 但包括我们所谓的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 、语言学及哲学。所以,在我们看来,科学可以说 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 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
(TT),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新困 难导致新问题(P2)。
(二)科研选题
1、科研选题是对科学问题的系统思考和深入的 结果,它具有明确的问题结构、研究方法的描 述、研究程序的说明、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展望 等,是科研活动实际过程的真正起点。
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课题的形成和选 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 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 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 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 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
一、科学问题及科研选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指向 ,是科研主体从事科学活动的 起点;
1、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
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 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 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求解范围,
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本世纪一次国 际会议上提出数学研究的23个问题, 对本世纪数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1)何谓暗物质(2)暗能量的性质 (3)宇宙的起源(4)爱氏引力论是否定论 (5)中微子质量(6)高能粒子束原理 (7)质子稳定性(8)高密高温下的物质新形态 (9)元素的组成细节(10)有否额外时空维度 (11)描述中子星、射线的新理论
(2)科学问题的来源
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解释新现象; 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 法给予统一解释。
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的推论பைடு நூலகம்证明了两个 矛盾命题理论中有悖论;从理论中能推出 它不能成立的结论佯谬。
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派运用 不同理论;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解释。
社会需要而现有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3)、科学研究的起点
什么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同学派有不同观点
A、“科学始于观察”
可见,他把科学看作是: 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社会任 务的体制;发现自然界和社 会的新规律的方法;积累起 来的知识体系和传统;发展 生产的主要因素;新思想、 新世界观的来源。
科学的本质属性
客观真理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被不同认识主 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实验检验, 并在主体间畅通地讨论、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