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一轮复习
国内方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5.12 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
活跃台在儿台儿庄庄战一带役的:中共合苏作鲁豫之皖战特委,,人受命民支之援抗战战。枣庄
市台儿庄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李振启考证说,中共特 委动员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 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如今,台儿庄、沂南的不少村口都立有纪念碑,“模范 村”“英烈村”,村村都流传着抗战的故事。
《近代史研究》第5期提出:“抗战8年,中国人民生命牺牲多达 2000万。”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2014·四川文综·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 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D台儿庄战役
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日本准备充足,中国仓促 应战。
②主观上:指导方针错误,国民政府走片面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沛县位于江苏徐州) (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 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 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 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 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可以纠正下列哪 一认识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1.从独立抗战到携手反对法西斯
材料三 1941年,美国对英国援助9.99亿美元,次年为43.25 亿美元,1943年增到86.25亿美元,全部对英租借占总额的64.65%。 即使是对苏联,美国也很慷慨,租借总额112.6亿美元,约占美国 租借法案下全部对外援助额的23.2%。
相比之下,1941年到1945年,美国援华的租借总额只有8.25 亿美元(加上战后援助,一共15.48亿美元,占美国租借外援的 3.2%)。
第16课 多元史观下的抗日战争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1.从独立抗战到携手反对法西斯
材料一 从1937年7月战争爆发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中 国都是独自进行抗战。它从西方国家那里只得到了同情、道义支持 和一些小笔贷款。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 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滇缅公路运到中国。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 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 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的敬佩。”
表演讲
——《纽约前锋论坛报》
“蒋夫人的演讲是那一届国会最精彩的,不过其精彩处并不尽
在内容,而在于其娇小妩媚的女人魅力和一口畅快流利的英
语。”
——美国记者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2.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19 41 年5 月27 日指出,不断加 强的“ 中国的壮丽的防御战” 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计划接近 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曾经一向对中国的抗战表示轻视的丘吉尔, 也不得不在19 4 2 年4 月18 日写道: “ 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 至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 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 (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将“日本的战争机器”“卡住了13个星期”的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六里石村,百多户人家,只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落,这 里却是大战时的后勤基地之一,一桶桶开水,一罐罐小米稀饭送往 前线。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 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2] (日军自 报伤亡11984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宋庆龄、
爱国民主人士
蔡元培等为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争取人民民 主自由权利而建立的一个进步政治团体,成立于
1932年12月29日。)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 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 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 ,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少会使日15个中师华团,民也许族会为有2世0 个界师反团腾法出西手来斯。战其后争, 大的举进犯 印度,胜就利确实作可出能了了。巨” 大的牺牲和重要的贡献。
材料二 到1 9 45年日本战败时, 向中国战区( 包括台湾和越南 北纬16度 线以北地区) 投降的日军共128.3 万人, 这个数目大约相当 全部海外日军2 7 4.6 万人( 不包括关东军) 的4 6.7%。
问题:材料三又说明了什么?
美采取“先欧后亚”的策略,对华援助不占主要 地位;出于国家利益。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1937年11月,中国代 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 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 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 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 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 17日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爱国力量 东北军民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 核心)
关内人民
①工人罢工、募捐; 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 军队进行抗日宣传。(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 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国外战场
时间:1942——1945年 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
泰国、缅甸北上侵 入我国云南境内。
戴安目澜的将:为 条军确国成保际为滇交第缅通二公线次路。世这 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 第福戴签一安战位澜署果获将的:命得军中 1军9美于令国击45国中1远败年9征侵说勋4初2军缅,章:年救日在的“同出军英中中盟被美国华国围军军民缅英队人国甸军配七。陆战合千美军下场多,国第协人中总2同;0国统援0远师罗英征师斯抗长 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 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 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 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 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 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 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 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主义立场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 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 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 代价。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抗战初期,中国几乎孤军奋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 积极援助中国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抗战初期,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 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抗战后期,虽然“消极抗日”,但还是继续抗日, 没有向日投降,并组织了如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 战等战役,鼓舞了士气,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 不可抹灭的作用。
捷---平型关大捷;
• (1938.1—1938.5)徐州会太战原中会取战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
徐州会战
• (1938.6—1938.11)武汉会武战汉后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1940.5—1940.6)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淞沪会战
谢晋元 姚子青
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蒋夫人身穿黑色的富有魅力的中国旗袍,身材苗条,举止端
庄,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声音柔美。”——《华盛1顿94邮2报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