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初中物理九下《18.4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word教案 (3)

苏科初中物理九下《18.4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word教案 (3)

四、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学习要求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讨论和分析两个具体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学习指导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一切有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场合,大到宇宙、小到原子核内部,也不论是生物、化学还是物理、地质现象,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自然界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但是对于某一物体可能改变。

2.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具有方向性,否则就要消耗其他的能。

不是什么能源都可以利用,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有的东西能成为能源,有的则不能。

虽然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是守恒的,但具有方向性,因此我们一定要节约能源。

典型范例例题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做法,纷纷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

可是有些厂商在广告上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欺骗消费者。

如某品牌电热水器这样写道:“我厂电热水器功率只有55W,烧开一瓶水只需5min,节钱省电,最适合普通家庭使用。

”这则广告可信吗?精析:电热水器烧开水,是电能转化为热能被水吸收的过程。

方法一:根据题意求出电热水器所产生的热能,再利用热量公式,算出这些热量能够烧开多少质量的水,与事实进行比较,判断信息是否可信;方法二:先求出电热电热水器所产生的热能,再估算出烧开一瓶水所需要的热量,两者进行比较,判断信息是否可信,判断的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

全解:方法一:电热水器产生的热能为W=Pt=55W×5×60s=1.65×104J。

假设一般情况下烧开水是把水从20℃加热到100℃,则这些热量可以烧开的水的质量m=Q c△t =Wc△t=1.65×104J4.2×103J/(kg·℃×(100℃-20℃))=0.049kg。

一瓶水的质量远大于0.049kg,故信息不可信。

方法二:电热水器产生的热能为W=pt=55W×5×60s=1.65×104J。

假设一般情况下一瓶水的质量为2kg,烧开水是把水从20℃加热到100℃,则一瓶水烧开所需要的热量Q=cm△t=4.2×103J/(kg·℃)×2kg×(100℃-20℃)=6.72×105J。

由此可见电热水器产生的热量不能烧开一瓶水,故信息不可信。

点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某些物理量大小要求并不是非常精确,运用估算法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通过本题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

活动与探究下面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A.行驶的汽车刹车后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B.从树上掉下的苹果下落得越来越快;C.足球运动员头顶飞来的球,球飞出去;D.举重运动员用力将杠铃从地面举起来。

(1)试分别说出这些现象所对应的理物过程;(2)根据以上四个现象所对应的物理过程概括一个结论。

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有力武器。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__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另一个物体,而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_____________。

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性,如在热传递中,物体将热量传递给物体。

3.2005年6月3日《场子晚报》报道,6月2日10时30分,江苏全省负荷达2482.9万千瓦,创历史最高。

有关人士呼吁请社会有序、有效用电,做好节约用电工作。

就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节约用电,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4.火电站进的是煤,出的是电。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A.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B.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C.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5.学习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后,同学们提出了下面一些关于利用和开发能源的建议,其中不可行的是()A.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应研究并采用如何让燃料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B.应加快进行将内能充分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以减少内能在多次转化过程中的损失C.我国应进一步开发利用江河水利资源D.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应研究出一种既可以不消耗能量,又能不断对外多做功的机器相关链接“神舟”三号2003年4月1日,“神舟”三号航天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据航天专家披露,在该飞船上进行的拟人载荷试验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验证飞船能否满足载人的要求,科学家采用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在该置能“呼吸”,会“出汗”,其耗氧量、产热量、代谢量和真人一样,飞船座舱内的环境控制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是靠模拟装置控制的,地面监控系统只要测试该模拟装置的心电、血压、呼吸、体温、温度等生理指标,就可以验证飞船座舱内能否满足载人的医学要求。

教后感: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