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同步练习答案1,答案: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dǐng,qí,záo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
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
4、你人,比喻。
5、要求言之有物,表达准确。
6、排比、拟人 7、不好。
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lí pǔ zhǔ zhà 惰涨檐簪 2 (1)再三嘱咐(2)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3)什么时候以前(4)这里指起床3.(1)《城南旧事》,林海音(2)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垂落了,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我已经长大了,插叙4、(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2 )我迟到了那段“爸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将爸爸打我的动作写得很细。
有爸爸生气时打我的动作描写:拖、倒转来拿、抡;有打我时藤鞭“咻咻”的声音,写出爸爸的严厉。
5、起因:下雨天,我早晨醒来迟了不想去上学。
经过: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把我赶到学校,又为我送夹袄。
结果: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很早到学校等校工开门。
6、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爸爸的严厉慈爱7、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参考:①“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一边抽抽嗒嗒地哭,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
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还发着热”这句好,因为这个句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我被鞭打后的状态写得淋漓尽致,从中体现了爸爸的严厉、凶狠,也照应了后文爸爸为我送花袄和钱这几句话,体现爸爸对我既严厉又慈爱的特点;②爸爸气极了一段写得好,因为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拖”、“看”、“抄”、“抡”把爸爸打我的情景写的具体生动,体现了爸爸的严厉。
③“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这几句写得好,“猛”字写出了“我”不确定是谁,急切地想知道窗外的是谁时的动作,末句的感叹号体现了我知道是爸爸后的惊讶心理8、参考:我觉得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
”因为这次,“我”做得很过度,居然只因下雨,又太晚醒来了这个点小事就懒在床上不起来,被父亲打也是应该的。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讲道理的方法呢?”道理也是要讲的,并不是每次做错事都要打,而是要耐心教育,但是像不去上学这件事实在不应该,父亲是为孩子的做法着急,父亲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长大成才,只有“狠心”的父亲,才能教出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9、以后真是神了,我的统计学成绩竟然次次得 A!因为“我”得到鼓励之后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用心学习,成绩就好了。
10、从激励的重要作用方面去答题。
11、急切地、焦急地、不解地、吃惊地瞪得出奇地大、闪着泪光(注意与眼睛的搭配)12、今天是你的幸运日!13、对几何缺乏天分,就可能在统计学上拿A。
不存有,这是老师为了鼓励我而故意编出来的一个说法,目的是树起我的信心,让我学好统计学。
14、心理学教授。
因为他善于把握推测人们的心理,还善于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开导别人。
15、(1)商品质量上乘,种类繁多。
(2)祝愿顾客健康长寿。
(3)在文体生活中寻找精神快乐。
《邓家先》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及使用1.jià zǎi xiǎn xiào chóu zhì2.5. 泣鲜愧毕喻孺裹瘁6.回忆性人生经历伟大贡献7.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的是诸葛亮,关于他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
二、课内精读课内语段一8.邓稼先与奥本海默9.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10.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11.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2.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课内语段二13.B14.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
豪壮热情歌颂15.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16. 这句话是说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不是普通的签字,这签下去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邓稼先的手能不颤抖吗?这个问句包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钦佩和哀思。
17.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邓稼先是一个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为人忠诚纯正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具有超凡创造力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邓稼先是一个果敢、坚定,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三、课外拓展阅读18.hã tī jīng bǐ19.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20.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21.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22.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有。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协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23.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
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协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
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Ⅴ.一.1.C 点拨:A项“锲”应读qiâ; B项“弥”应读mí,“校”应读jiào ; D项“赫”应读hâ,“斗”应读dǒu2.A 点拨:B项中“霄”应为“宵”;C项中“郝”应为“赫”;D项中“ 迴” 应为迥,“即”应为既3.B 点拨:“会”的意思为“集中”4.D.点拨:注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5.(1)比喻(2)比拟(3)比喻(4)反复点拨: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望闻问切”这种比拟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6.(1)记叙(2)描写(3)描写(4)议论抒情点拨:要充分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7.(1)√ (2)╳ (3)√ (4)√ (5)√ 点拨:本文的体裁不是人物传记,是一篇很精粹的散文。
二.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点拨:本题要求从整体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要点。
2.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仅仅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得过渡十分自然。
点拨:要深刻领会过渡句的使用及其作用。
3.这篇文章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妙处。
适当用一点文言词可使文章精炼,增加语言的味道。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
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三.1.承上启下(过渡)说做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
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拼死一战的决心。
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不矛盾。
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
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
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
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
四.1. * 特务们革命人民2.排比对国民党*的痛恨3.李公仆本人像李公仆一样的革命者革命力量必定越来越大4.D.5.C.6.对革命人民战胜*、争取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7.闻一多先生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学习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点拨:要重视对比阅读、注重知识迁移,提升阅读及分析水平。
五.1.D.点拨:D句中在这个位置停顿,用了逗号,就表示两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从表达的意思上看,前一句说“欢迎“,后一句又说“不欢迎”,究竟是欢迎还是不欢迎?令人费解,表意不明确。
2.B 点拨:A 句属于搭配不当,“唱着”和“歌声”不能搭配在一起;C句属于成分残缺,应在“仿佛把我”的前边加上主语“它”;D句属于分类不当,因为“广大班主任老师”也是“教育工作者“。
理解、修改病句,考查的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水平,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它占有一席之地,理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六.1.这两个“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的意思。
2.这里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没有说”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3.本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的揭露和斥责,不但是“言“,也是“行“。
点拨: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探究这种语言现象,是提升阅读和表达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1.示例:担负的任务:搜集“名人读书的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讲“名人读书故事”,策划或主持读书报告会,报道同学们课外阅读情况等。
点拨:开放性题目,除上述6项外,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
完成情况:点拨:写出完成的数量或结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