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信CDMA接入时延优化分析报告

中国电信CDMA接入时延优化分析报告

XX市电信CDMA网络优化呼叫时长优化报告2009年12月目录1.概述 (3)2.呼叫时延定义 (4)3.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 (5)4.数据分析 (6)4.1.CDR后台数据分析 (6)4.2.现场测试数据和CDR后台统计的区别 (6)4.3.数据分析结论 (7)5.优化措施 (7)5.1.RF及弱覆盖优化 (8)5.2.RSSI问题整改 (8)5.3.接入优化 (9)5.3.1.打开并行指配接入 (9)5.3.2.接入参数优化 (9)5.3.3.基站信令帧发射功率 (9)5.3.4.打开接入宏分集 (9)5.3.5.加快空口的层二应答 (9)5.4.寻呼策略优化 (9)5.4.1.修改寻呼时隙周期 (9)5.4.2.寻呼间隔调整 (10)C边界调整优化 (10)6.寻呼策略修改评估 (10)6.1.小区平均寻呼时长评估 (10)6.2.用户级寻呼时长分布 (13)6.3.TOP IMSI分布 (14)7.优化措施执行结果及性能对比 (15)图目录图1无线和交换侧的各阶段信令流程图 (4)图2接续总体时间图 (5)图 3 RSSI处理统计对比图 (8)图4XXBSC划分图 (10)图5扇区级寻呼时长分布 (11)图6扇区级地理化分布图 (11)图7扇区级寻呼时长TOP20分布 (12)图8问题区域分布图 (13)图9用户个数分布 (13)图10用户个数分布2 (14)表格目录表格 1 BSC级平均接入时长统计 (6)表格 2 RSSI故障处理统计表 (8)表格3扇区级寻呼时长TOP20 (11)表格4用户个数分布表 (14)表格5寻呼时长TOP IMSI分布 (14)表格6寻呼次数IMSI分布 (15)表格7优化措施执行结果对比 (16)1.概述XX电信公司CDMA 网络,经过09替换和09一期工程建设之后规模发展迅速,用户数量也在稳步上升,目前预估用户数量在15万左右。

XX全网共架设2个BSC,统一接入到中兴核心网,全网基站数目503个。

一次用户正常呼叫基本流程顺序为:用户终端、基站侧、BSC侧、核心网侧,到达对端。

其中用户端、基站侧和BSC侧属于无线接入部分,无线部分的性能对用户的呼叫建立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呼叫时延定义平均呼叫建立时延=(呼叫建立时延总和/接通总次数)呼叫建立时延:主叫手机发出第一条AC Origination Message到被叫手机接收到Alert with information的时间差;《中国电信CDMA网络DTCQT测试评估技术规范》定义。

呼叫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无线和交换侧的各阶段信令流程如图:图1无线和交换侧的各阶段信令流程图图2接续总体时间图各时长说明接续时间的主体:主叫 MS 发出首个Origination Message(始呼) 探针到被叫MS 收到Alert with Info(振铃 ) 消息的时间间隔,即一般软件测试的接续时长。

静默时间:主叫手机按下SEND 键盘到首个Origination Message 探针的间隔;被叫MS 收到Alert With Information(振铃)与主叫MS 受到RingBack Tone(回铃)的时间间隔;本文主要分析接续时间的主体的影响原因及优化3.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1.后台数据分析CDR记录是分析无线侧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华为后台CDR数据进行呼叫时延的统计,利用“CDRFilter+SQLServer”的组合来进行CDR分析。

扇区级寻呼时长提取字段:BscId 、接入导频_CellID、接入导频_SectorID 、呼叫标志、寻呼时长。

用户级寻呼时长提取字段:IMSI、呼叫状态、呼叫标志、最终的业务选项、寻呼时长、接入时刻秒数。

4.数据分析4.1. CDR后台数据分析在XX电信CDMA网络优化过程中,我们利用呼叫记录(CDR)的统计平均得到各小区的被叫的平均寻呼时长,以及用户级寻呼时长的分布,用于评估用户在全网各个小区的作为被叫的用户感受,同时对于寻呼时长过长的区域可能存在无线覆盖控制和参数需要优化调整的区域。

BSC级平均接入时长统计表格 1 BSC级平均接入时长统计4.2. 现场测试数据和CDR后台统计的区别由于现场测试鼎利路测软件和后台在信令统计点的时间上存在差异,现场测试主要记录的是手机发出和收到信令的时间点,后台统计的主要是BSC收到和发出信令的时间点。

◆DT的统计点开始点:发出“始呼消息”结束点:收到“振铃消息”◆系统的统计点开始点:收到“始呼消息”结束点:发出“振铃消息”根据统计,终端发出“始呼消息”与系统收到“始呼消息”和系统发出“振铃消息”与终端收到“振铃消息”相差约300ms;[A1] Assignment Compelte->[A1] Paging Request A1消息相差约600ms,由此可知,系统侧的统计结果加上900ms,基本与DT结果相当。

4.3. 数据分析结论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呼叫时延与多种因素有关,被叫处于不同的无线环境,呼叫时延不同;◆在主被叫成功接入网络后,无线建立时长在不同的环境下差别不大;◆在室内存在直放站的情况下,寻呼时长大于无直放站环境;◆时长波动范围最大的为被叫寻呼时长,波动范围在1.9-5.8S的范围,主要是在LAC边界或无线环境差一次寻呼不到需要进行二次寻呼时;◆在排除无线环境的因素下,寻呼时长与核心网寻呼策略和处理机制有关;◆影响寻呼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寻呼响应时间过长及二次寻呼引起的。

5.优化措施根据手机主叫接入和被叫寻呼响应的各阶段,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的优化措施主被叫信道建立◆RSSI问题整改◆RF弱覆盖优化◆使用“并行指配”算法被叫寻呼响应◆RSSI问题整改◆RF弱覆盖优化◆接入参数优化◆寻呼策略优化5.1. RF及弱覆盖优化呼叫建立时长TOP N小区通常存在RSSI问题或分布在LAC边界,以及弱覆盖区域,通过RF优化可以减少弱覆盖和越区覆盖,邻区关系调整搜索窗调整导频功率的调整优化Rx 和Ec/Io有效改善TOP N小区的呼叫建立时长。

5.2. RSSI问题整改RSSI表征的是基站反向接收到的总功率大小,该值过大有可能反向噪声或干扰偏高,该值过小表征接收的功率过低也会存在问题。

RSSI指标的好坏直接影响基站的反向解调性能,对寻呼和建立时长影响较大。

主分集偏高:在一定负荷情况下,RSSI在-93~-113dBm之间可视为正常。

超过-90dBm 为严重异常。

主分集差异大:一般主、分集差异大于6dB为异常,大于10dB为严重异常。

RSSI过低:长期低于-113dBm且RSSI无变化。

XX本地网除去考虑到临界值的RSSI扇区以外,累计发现RSSI问题305例,已经处理227例,遗留98例。

表格 2 RSSI故障处理统计表图 3 RSSI处理统计对比图5.3. 接入优化5.3.1.打开并行指配接入5.3.2.接入参数优化保证一次性接入试探成功,基站的INIT_PWR、NOM_PWR和PWR_STEP进行调整,改善接入速度。

该调整是基于基站前反向负荷低,适当提高接入参数对它们的影响不大。

对于话务高,前反向负荷重的基站,相关接入参数需要慎重调整。

5.3.3.基站信令帧发射功率基站信令帧发射功率提高3dB,增强信令交互可靠性:将基站信令帧发射功率提高3dB,增强基站系统和手机之间信令交互的可靠性。

5.3.4.打开接入宏分集打开接入宏分集,缩短接入时间,提高接入成功率5.3.5.加快空口的层二应答BTS作层二应答,缩短接入时间:加快空口的层二应答,如果层二应答是在BSC侧完成,则通过配置更改在BTS侧完成。

5.4. 寻呼策略优化5.4.1.修改寻呼时隙周期修改寻呼时隙周期可减少寻呼时间0.64秒,但是会缩短终端待机时间约40%5.4.2.寻呼间隔调整将寻呼间隔从7+7秒调整为5+5+5秒。

5.5. LAC边界调整优化XX电信CDMA网络与其他本地网相比较为简洁明了,全网两个BSC,每个BSC对应一个LAC区和寻呼区,大体分布为BSC1在外围,BSC2在内部。

BSC1覆盖的区域舒兰县、蛟河县、桦甸、磐石县、永吉县,BSC2主要覆盖的是XX市区。

BSC区域划分图如下:图4XXBSC划分图6.寻呼策略修改评估6.1. 小区平均寻呼时长评估XX现网统计11月12日全天,整网扇区级寻呼时长分布情况如下图。

图5扇区级寻呼时长分布从图5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小区平均寻呼时长在2~3秒之间。

3秒以上非常少。

这些小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下图图6扇区级地理化分布图从上图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区域的平均寻呼时长比较正常,集中在2~3秒区间内。

寻呼时长较长的载频均集中在农村个别站上,寻呼时长TOP20分布见下表。

CELLID SECID 呼叫标识寻呼时长1959 2 1 54102215 1 1 53452214 1 1 5251.4285712265 1 1 4112.5表格3扇区级寻呼时长TOP20从TOP20小区来看只有前两个小区寻呼时长在5秒以上,其他的均在2秒钟左右,也是在正常范围内。

其地理位置分布如下图红色扇区。

图7扇区级寻呼时长TOP20分布小区级呼叫时长统计.xls主要的问题区域见下图,寻呼时长在大于4s的都在农村,后期将针对这几个站优化图8问题区域分布图6.2. 用户级寻呼时长分布用户级的寻呼时长分布见下图,与小区级类似,绝大部分的用户集中在0~3s,如下图表分析:图9用户个数分布其中5s以上和5s以下的用户分布如下图图10用户个数分布2表格4用户个数分布表用户时长统计.xls6.3. TOP IMSI分布XX寻呼时长TOP IMSI分布如下表:表格5寻呼时长TOP IMSI分布本次统计过去一周的数据,且每个IMSI的被寻呼次数大于23次。

可以看到没有特别差的IMSI,除了460036041323897被寻呼了83次外,其余均在30~60左右。

通过对TOPN表格6寻呼次数IMSI分布寻呼时长TOP2000IMSI分布.xls总体来说,XX整网的寻呼时长比较正常,大部分在1-3s之间。

但在BSC边界和个别农村站仍然存在部分区域寻呼时间较长的问题,这个将是接下来优化的重点。

7.优化措施执行结果及性能对比表格7优化措施执行结果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