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试题大全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是研究形成沉积地层的沉积作用、沉积过程和地质学分支的学科。
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
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沉积后作用: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盐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和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程佃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也就是蒸发岩。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沉积分异作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而分化为比较简单的沉积物(岩石和矿产)类型的作用,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沉积分异作用可分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生物沉积分异作用,但以前二者为主。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鸟眼构造:在泥晶或粉晶的石灰岩中,常见一种毫米级大小的、多呈定向排列的、多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孔隙,因其似鸟眼,故称鸟眼构造。
球枕构造:指砂岩层断开并陷入泥岩中形成的许多紧密或稀疏排列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重结晶作用:指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而矿物的主要成分不改变的作用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牛顿流体是指在受力后极易变形,且切应力与变形速率成正比的低粘性流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等大分选好圆状球形无杂基。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沉积构造:沉积物在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纹层:组成层里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看见的层,也成为细层。
层序:有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层序组:有两个或以上岩性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碳酸盐颗粒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盐(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像鱼子,大小2~0.25mm,常见的为1~0.5mm。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
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碳酸盐岩: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沉积岩生物格架: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球度:用来度量颗粒近于球体程度的定量参数圆度:碎屑颗粒的原始菱角被磨圆的程度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
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01、碎屑岩的颜色按成因分为:继承色、自生色、次生色三种类型。
02、碎屑岩的胶结物类型包括: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镶嵌式胶结四种。
03、母岩风化的产物有: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
04、Folk(1962)的灰岩分类中,三端元组分是指异化颗粒、微晶方解石泥、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划分的三种石灰岩类型是亮晶异化石灰岩、微晶异化石灰岩、微晶石灰岩。
05、风成沉积物的搬运方式有:推移(滚动)搬运、跳跃搬运、悬浮搬运。
06、根据生物骨架及其粘结物的相对含量等,生物礁石灰岩可进一步分出原地沉积的障积岩、骨架岩、粘结岩及与之有成因联系的异地沉积的漂砾岩和砾屑岩。
07、细砾、中砂和粉砂的粒级范围分别是:2~10mm、0.5~0.25mm、0.1~0.01mm。
08、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
09、火山碎屑物质按其组成及结晶状况分为岩屑、晶屑、玻屑三种。
10、砾岩其按成因主要分为:河成砾岩、滨岸砾岩、洪积砾岩、冰川角砾岩、滑塌角砾岩等类型。
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包括_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_火山物质_有机物质__和_宇宙物质__等,其中最主要的是_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__。
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是①__粘土岩,其次分别是②_砂岩_和③_碳酸盐岩__。
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有①_颗粒_、②_泥、③_胶结物_、④晶粒_和_生物格架研究砂岩成分成熟度时,常用"ZTR”指数。
“ZTR”指数是用陆源的(1)锆石、(2)电气石和(3)金红石三种矿物占陆源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来表示的。
能指示确切古水流方向的沉积构造主要有(4)不对称波痕、(5)交错层理、(6)槽模和(7)叠瓦状构造等。
碳酸盐岩中的内颗粒包括六种类型,即:(38)内碎屑_(39鲕粒_(40)_藻粒_(41球粒(42)生物颗粒(43)_孔隙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有(44)颗粒、45)泥(46)晶粒(47)生物格架和(48)胶结物。
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带形成的高镁粒间水在交代完毕表层沉积物之后将向下回流渗透,并对其穿过的下伏碳酸盐沉积物(岩)进行白云化。
色较明亮,自形半自形,粉晶至细晶。
时间上晚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
底砾岩:位于海侵层序底部,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成分简单,分选性好,是长期风化、搬运改造的产物1简述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一般鉴定特征?(10分)答:(1)颗粒:内碎屑:包括砾屑、砂屑、粉屑和泥屑。
泥晶、微晶结构,无内部构造,具一定分选和磨圆,有时可有氧化圈。
鲕粒:鱼子状,粗砂到中砂级。
具核心及同心纹层。
有正常鲕、表鲕、放射鲕、负鲕、变形鲕、藻鲕、椭形鲕等多种类型,各具特征。
藻粒: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颗粒。
常具藻类粘结结构或藻丝体,色暗。
球粒及粪球粒:粉砂或细砂级,无内部构造,泥晶,球形,分选好,磨圆好,色暗。
生物碎屑:不同种类生物碎屑各具其鉴定特征(略)。
(2)泥,分灰泥和云泥,充填于颗粒之间,色暗。
(3)胶结物,充填于颗粒之间,分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色亮,可具世代。
(4)晶粒:结晶碳酸盐岩组分,分砾晶、砂晶、粉晶、泥晶等。
自形、半自形或他形。
(5)生物格架: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等,各具其生物学特征。
2试述教材所建议的砂岩分类(包括分类原则和依据,端元组分,主要岩类等)?(10分)答:原则:兼顾描述和成因两个方面,砂岩分类应反映岩石的母岩性质、成熟度(搬运和磨蚀历史)、沉积时的介质物理条件。
分类:四组分分类体系。
首先按基质含量是否大于15%分为净砂岩、杂砂岩。
然后按三端元组分石英、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三个大类及它们的过渡类型。
3试述砾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基本特征。
(10分)答:砾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基本特征如下:(1)滨岸砾岩:主要分布在波浪作用的滨岸地带,由河流搬运来的砾石沿海岸长期改造而成。
特点是:砾石成分单一,且以稳定组分为主;分选好;磨圆度极好,横向分布稳定呈席状分布延伸。
(2)河成砾岩:多位于河床沉积的底部,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砾石对称性差,砾石最大扁平面向源倾斜,呈叠瓦状排列,长轴与水流向垂直。
(3)洪积砾岩:由山区洪流(包括暂性河流和经常性河流)在流出山间峡谷进入平原时,流速骤减,致使带出的碎屑物质快速堆积而成,这种砾岩沿山麓分布,厚度巨大,其形成与毗邻山区持续上升遭受剧烈剥蚀有关,它与砂、泥岩一起构成磨拉石建造。
特点是砾石粗大,含较多中砾级甚至粗砾级砾石,分选很差,直方图上常显不出特征峰值。
磨圆度低,杂基成分与砾石成分相似,并多具泥质。
胶结物多为钙质、铁质。
(4)冰川角砾岩:即冰碛岩,成分复杂,常可见新鲜的不稳定组分,分选极不好,大的砾石和泥砂混杂,直方图上呈现多峰,有时砂泥含量甚高,使砾石含量低于50%。
砾石常呈棱角状,表面常有擦痕,层理不清,常呈快状。
5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①破碎阶段(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②饱和硅铝阶段:岩石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首先带出Cl-和SO42-。
然后在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
③酸性硅铝阶段(粘土型风化作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
④铝铁土阶段(红土型风化作用):风化的最后阶段。
在此阶段,铝硅酸盐被彻底地分解,全部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
6试根据尤尔斯特隆图解说明碎屑颗粒在流水中搬运、沉积时流速和颗粒大小之间关系,该图可解释哪些地质现象。
关系:开始搬运时,为克服颗粒自身吸附力,所需流速比较大;0.05-2mm的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较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街流速相差较小;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流速与颗粒的粒径成正比;小于0.05mm的颗粒,所需的搬运与沉积流速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