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提纲版)

辛亥革命(提纲版)

6.军事: 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黄花岗起义推动了革命进程,四川
保路运动造就有利的革命时机
(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1月,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后,全国先后有十几个省区响应,宣布脱离清 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
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
宗教之区别。
第二章第六条: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

责任内阁
第五章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近代中国民主化(政治)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 统治摇摇欲坠,为挽救局面,
2、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 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答案: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 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
军事基础:武装起义的尝试
( 武 经昌 过起 义 )


结 果
华 民 国


意 功绩 义 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 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 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 意外吗?为什么?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 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第一章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三。权分立
第一章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自由平等
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答案 前者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
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
败是必然的。
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
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袁一世)凯袁一世边凯命篡北洋夺军革猛命攻果实
汉口、汉阳,威逼武昌,但又
停滞不前,另一边向南京临时
政府提出议和。
退位诏书
宣统帝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3、革命果实被篡夺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 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 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 接着,南京参议院推选 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原因: A袁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B革19命12派年力3月量,软袁弱世且凯脱在离北群 众 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C资总本统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根本) D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 合绞杀
三、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认识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君 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2)思想近代化: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 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武昌起义(1911年) ―辛亥革命的标志
(一)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政治: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4.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等)和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5.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三民主义的提出
3.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 富强。
4.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 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
准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备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
黎 元 洪
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军 政



二、辛亥革命的结果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被各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以五色旗为国旗。
五色旗代表汉、满、 蒙、回、藏五族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秘书处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注:各部次长除1人外,其余都是同盟会重要骨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1919)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
考试要求: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2)武昌起义的爆发(b); (3)中华民国的建立(b);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