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艺术品投资风险的几个特点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艺术品投资市场就比较热,很多人投资的古董、字画市场价都大幅上涨,似乎艺术品投资是一座金矿。
因为显然艺术品是有限的,而中国人(主要是一些权贵和暴发户)的钱袋却快速膨胀。
不过,对于普遍人来讲,为了避免投资失败导致亏损的痛不欲生的感觉,为了使下半生不长期生活在悔恨之中,应该远离艺术品市场。
理由如下:
1、艺术品有多少是真的?
这里举三个从中央电视台上看到的报道:
(1)央视一个节目揭露了一个高明的艺术品造假伎俩:先制造出比较逼真的古董,然后在一些比较知名的相关杂志上发表文章(现在如果提供赞助,或者说就是贿赂,有哪家杂志会拒绝某些文章的发表?),煞有介事地说如何鉴别真假文物,着重指明真的文物的几个特征,其实就是自己制造出的假文物的特征。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拿着相关杂志和假文物到处叫卖。
其利润当然远远大于发一篇文章的代价。
(2)另一个节目质疑目前文物鉴定的真实性。
记者用2元钱买了一个玉器,或者说是看起来象是玉器的东西吧。
然后到某知名的文物鉴定机构,请相当有名的“专家”来鉴定,鉴定费是2000元。
于是这个专家开出了鉴定书,内容是:系龙山文化中出土的玉器。
实际上龙山文化中一共也就发掘出50余件玉器,市场价是每件50万元左右。
我在想,如果出的鉴定费是1万元,鉴定结论会不会是秦始皇送给李斯的玉器?
(3)第三个节目是质疑文件市场的打假行为。
央视记者看到一个铜镜,是一个人化200元买的,在西安的文物市场上,外型极为相似的铜境,三个不同的摊位,报价分别是3000、800和1000元,到底以哪一个为准?另一个青铜鼎,报价是15万元。
后来记者在河南的一个地方(好象是安阳),找到一个专家制造假文物的作坊,发现了与那个青铜鼎几乎完全一样的东西,报价是数千元。
并且制假者说,这个造型的东西,全是这里出去的。
另外记得有个国内的知名画家,发现有拍卖行卖自己的画,他对自己的作品最熟悉,知道这是假的,于是起诉拍卖行和出卖人,败诉,期间花了很多的时间,也弄得精神疲惫。
最后,他下决心,再也不管市场上出现的假作品了。
在我看来,艺术品的造假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太大的成本,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不需要什么知识基础。
记得在上海教育台上看过一档节目,有十大间谍,十大建筑,十大骗局。
其中十大骗局中讲了一个在荷兰发生的很有名的骗局。
就是二战后,有人起诉一个人,假如叫A吧,罪名是在二战时,把一幅非常有名的画家的一幅名画卖给当时的德国占领军。
如果罪名成立,有可能因为判国罪被严惩。
可是A说自己卖出的画是假的,但很多艺术家鉴定的结论一致是真画。
这个A说,如果法庭不相信的话,自己可以当庭作画,于是给他作画的笔、颜料和纸等工具,完成的画果然真假难辩,于是A不仅无罪释放,没有成为判国者,还因为成功欺骗了德国鬼子而成为英雄。
艺术品的鉴定完全靠主观判断,而只要是主观判断,任何一个人都会出错。
在银行工作时,经常要判断一张钞票是否假币,除非明显是假币,否则我们要看十个左右的特征,综合判断是否是假币。
因为真币经过长期的使用,也可能具备一两个假币的特征,而假币也会因为造假技术高超,在某些方面真假难辩。
所以,对于艺术品投资者来说,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自己要买或已经买下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根本无法判断,甚至判断的标准都不知道。
而真正的专家是非常少的,就算是有水平的专家,你能保证得到他们的真话吗?而且专家即使水平高,也愿意说真话,万一是有失误呢?作为投资者,可以把数十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寄托于专家的一句话吗?
中国的假文物实在是太多了,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文章,提到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出巨资买下的几个书法作品,根本就是伪造的。
可不是我说是伪造的,而是已故的书法家,启功老先生鉴定的。
关于这个文章,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
(2)艺术品到底有什么价值?
想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商人把一件古代女神像卖给一个文物收藏家。
交易完成后,商人想:这个世界上傻瓜真多,居然会有人出大价钱买一块灰不溜秋的石头,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其实是金钱。
而文物收藏家想:居然有人喜欢庸俗的金钱而出卖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文物。
在我看来,买入艺术品的人,十有八九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研究和欣赏。
艺术品到底有什么价值?是一些历史学家、艺术家和真心喜欢艺术品的人,用以研究古代艺术品的制造工艺,或为了找到历史的真相,或就是喜欢这样的东西,就象有人喜欢吃臭豆腐一样,或就象有人为自己的配偶可以不要牺牲生命一样,就是喜欢,说不出具体的理由,或根本不需要理由。
所以,艺术品只对这些人有价值,对普遍人是没有价值的。
难道艺术品可以吃吗?当然,书画在特别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吃下去,但这和草的价值是一样的。
只要是价超所值,就是泡沫,是泡沫,一定会破灭。
艺术品也是一样的。
有一幅凡高的名画,在上一次艺术品泡沫时期,被一个日本人买走,价格近1亿美元,后来这个日本人面临日本经济低迷,经营不景气,想出售这幅画时,人家只愿意出价800万美元。
再说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法律节目中提到的事情,对通过拍卖买入艺术品的人的投资风险有借鉴意义:
上海的两个法院分别受理了几乎一样的案件,就是在拍卖行通过拍卖买入画家画作的人,发现是假画,起诉拍卖行。
一个法院判决买家胜诉,因为根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既然你说这是比如张大千的画,现在不是张大千的画,你就要负责,退画退钱。
而另一个法院则判断拍卖行胜诉。
因为《拍卖法》第61条第2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就是说,比如我拍卖行说我要拍卖张大千的画,但我明确表示,不能保证拍卖的这个画就一定是张大千的画,则拍卖后,如果画是假的,拍卖行和拍卖人不负责任。
这个规定很有趣吧?我虽然是个律师,文章中难得提到法律的事,就是因为经常面对这种困惑,不想让网友一起困惑。
尽管有这么多风险,但世界上肯定有不少通过投资艺术品发大财的事情,投资者要综合衡量风险与收益。
艺术品投资风险的几个特点:
1、艺术品种类繁多,涉及专业性强,普通投资者把握投资,对其价值也不甚了解。
2、在暴利的诱惑下,赝品和仿制品的工艺水平日益提高,有时连专家都难以辩解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学术上的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就更加难以辨其真伪了,贸然投资必会承受巨大风险!
3、拍卖公司对其拍卖的物品真伪不予以保障,这也就意味着拍卖公司卖假也具有合法性。
事实上,拍卖的相关条款对买家的利益基本不作任何保障,这无疑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风险。
4、艺术品价格虚高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这就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预期造成了误导。
5、媒体的不实报道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