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逃避主义透视人文主义地理学——读段义孚《逃避主义》有感

从逃避主义透视人文主义地理学——读段义孚《逃避主义》有感


“逃避”一词遂成为探讨“我一它”和“我一你”关系的一把钥匙①。
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一是自然。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发的自然灾害都会引起人们逃避 的要求。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闹的城市生活、逃避苛政或宗教禁锢都属 于逃避文化。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状态令人困惑,人们总是要 摆脱不清晰的、接受清晰的。人们宁愿采纳抽象的模型,也不愿意接受无头绪“现实”,因 为清晰给人“真实”的感觉。人类逃避的对象之四是自身的动物性或兽性。人类对自身某 些特征的羞耻感和厌恶感,使得人类努力逃离之。整容、遮羞等属于此类。 人类逃避的原因来自对自然的恐惧;对社会环境的无法承受;希望感受真实;对自身 动物性的反感。人类逃往的目的地在不断变化。逃避暴风雨,逃往房屋;逃避高楼林立的 都市区,逃往郊区植物园(一种中间景观);逃避现实苦恼,逃往想象的童话世界。人们的 逃避活动在图1中每两两的目的地之间进行。可能有的学者更愿意用“征服”代替“逃 避”。但是仔细比较各种状况,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每种迁移都可以称为征服。
家应该接受系统思想或哲学的训练,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对服务于社会的途径是提高全社
会觉悟的水平[3|。 人文主义地理学揭示地理现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及其环境。因此, 人文主义地理学就其最终目标而言不是地球科学。它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这是因为它们 都旨在准确地描绘人类世界。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所以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地理学的一个学术流派,是因为它 具有自己的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L3]。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的第一个特点是“我向”思维,
主体性首先反映为个人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情感世界,无论他作为被研究
者,还是研究者,主体性都抵制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若是一个统计上的众数 情况,那么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少数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这点上,人文主义地理学 与激进主义地理学追求公平的目标是一致的。 主体性还反映在地方的社群的主体性上。每个地方的人群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民 族国家的情感世界可以看作一个典型。段义孚在第三章中指出,文化倾向于使用集体的
性的异化将现实生活当成是一种邪恶魔鬼的化身,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虚无飘渺的天 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人的本性,所以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崇高精神和卑污现实
之间的二元分裂,这种分裂导致中世纪晚期普遍的虚伪,压制人性。 文艺复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古希腊尊重人,追求知识,古罗马向往功
利,热爱世俗国家,这些深深吸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者,激励他们探索古代世界,他们 不但效仿古代世界的修辞、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还效仿古代世界善处逆境的艺
织、语言、工具等),所以说“逃避”的过程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2.2《逃避主义》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特色
2.2.1我向性 空间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则是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过程的 地理学分支。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中,空间不再是客观的,而是“有我的”。 段义孚在《逃避主义》一书中,基本没有使用“空间”(space)的概念。他在《空间与地 方))(Space
1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地理学
1.1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西方,目前关于该词的定义有多种,即便在西方也没有 一个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该词对应的中文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等。如果按照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译法,它又被译为唯人论L1j。本文作者采用目前中国哲
学界普遍使用的“人文主义”译法。 探索人文主义需要回顾人文主义的历史。人文主义起源于欧洲,在西方哲学、政治 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 以前,西方文化至少有三种传统:希腊的、罗马的和基督教的。中世纪的西方被基督教文 化统治,基督教文化直接把眼睛投向“天堂”,这样就导致了中世纪对人性的异化,这种人
2逃避主义与人文主义地理学
2.1《逃避主义》的主题
《逃避主义》L5J一书是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该书源于段义 孚的一个灵感。一次他应邀从美国威斯康星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开会,是时威斯康星州正 值严冬,他“逃避”开了中西部的风雪,享受了加州的温暖。在参观洛杉矶迪斯尼乐园时, 他看到人们沉浸在人类自己创造的未来世界和童话仙境中,“逃避”了现实中的各种烦恼。
如,面对国家机器的暴政,以德・维克多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公民人文主义”。这种人文
主义认为,为了民主本身的利益,相信自由价值的人必须积极投身于争取足够的保障来支
持民主,来制约平等的大众社会将出现的权利过于集有了新的发展。从以尼采为代表的学者的作品中,人
们可以看到他们要与那个过分有组织和过分理性的文明决裂,要让本能和情感超越理 智L2j2。20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以质疑科学主义的学术争论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而
①有些时候,place被汉译为“场所”。如在建筑学论著中。但是place也指那些空间范围较汉语中场所更大的区 域范围。例如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可以被视为一个place,对于这样的地区将之称为地方比场所更合适些。 ②基米人还处于石器时代。
・28・
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地理学研究新进展
产物。 2.2.2主{本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带有主体性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者也是带有主体性的。 用科学主义的方法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就是要避免由于主观性带来的 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偏差。然而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要强调两种主体性,这种强调的结果 是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的多样性。
and
Place)①[6]一书中专门介绍了空间如何成为地方。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
的过程就是空间变为地方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化”的过程。段义孚在第二 章中指出:自然是真实的,为了逃避自然给人类造成的压力,人类创造人化世界来逃避自 然造成的压力,这个人化的小世界就是“地方”。人归属于这一地方,形成一种归属感或 “地方感”。人就是在同地方的相互作用中定义自己的。 “我向性”并不意味着自然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段义孚列举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基 米人(Gimi)②的例子。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我们所说的“自然/文化”。他们依赖自然为 生,但是并没有从自然界中划分出一块永久的文化空间。因此,“自然/文化”不大可能成 为他们词汇中的一部分。由于他们毫不怀疑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因此,外来者对他们讲
即不将自己的研究视角投向无人的世界,而是将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大舞台。自然的意
义是由人产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诉诸情感。情感是主体的感受,它
①段义孚自己确定的主要学术领域是地学哲学。
・26・
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地理学研究新进展
本身是主体性的,作为情感思维方法来说,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对象本身的特点,而是对象 给主体自身造成的种种感受。外在的地理环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人们在刻画
例如:地理知识、领土和地方、拥挤和隐私、生计和经济学、宗教等。人文主义地理学探
索这些主题的基本方法是本着人类的经验、意识和知识去分析。人文主义地理学对科 学的贡献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各种迄今为止超越了科学范围的事实。人文主义地 理学与历史地理也有区别,它强调人们创造了他们各自的历史神话。人文主义地理学
它们时,其指标不再是统一的,因为人的性格、气质、意志、心境、人生态度、生活期望等方 面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L 4|。因此,针对同一个客观对象,人文主义地理 学研究方法指导下的每个研究结论都会不同;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感悟 性。尽管人文方法不排斥理性分析和推理计算,但在它那带有诗意般感性光辉的世界中, 绝不能“滥用”科学的方法。
来的。当然这种非理性的发展方向对人文主义传统形成了一定威胁,因为人文主义传统
在反对过分依赖理性而提出要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认识到需要用精神的客观性来制约 主观性。
1.2人文主义地理学及其特点
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标志性著作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 理系段义孚教授(现为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地理系教授)发表在美国地理联合会会
刊1976年6月号上的“人文主义地理学”L2j。该文章被后续的地理学读本广泛引用,它
是段义孚被学术界认可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的代表性文章。① 当代人文主义思潮是作为反对“神化”了的科学主义出现的,这种思潮对地理学的影 响就是产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在美国的出现,使得美国人文地理界在 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地位有所提高,它表明人文地理学不但可以在应用地理学方向上扩展, 还有向哲学理论层次上拓展的能力。 由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是人及人们的环境,因此,人文主义地理学基本上 不是地球科学。但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依然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它揭示的各 种类型的现象引起了地理学其他分支的兴趣。段义孚从人文主义角度探究许多主题,
述的天然和自然,与他们的理解全然不同。准确地说,所谓自然对于他们更像一个世界,
它被命名、被编人传说、被仪式化,它是个人的体验L 4|。而对于多数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 地球人来说,自然与人类还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与非人文主义地理学相比,人文主义地 理学将作为“它”的自然(环境)和转化为作为“你”的自然。 正是因为自然不是“我”,因此,才存在“逃避自然”与“逃向自然”。逃避自然是逃向自 然的基础。为了逃避自然界带来的不确定感,人类需要利用各种文化手段创造出文化世 界。但是文化世界又不能彻底地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因此,人类选择逃向自然,但是人 类逃向的自然是人类想象中的自然,“是人类愿望直指的明确目标”,因而也是人类文化的
图1人类在不同目的地间逃避
①“我一它”和“我一你”是以色列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尔的代表著作《我和你》提出的两种关系。“我一它”讲的 是人在生活中客观的和功能方面的活动。“我”做的事就是“它”。“我一你”讲的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对主 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可以应用到人与人,而且还可以应用到人与自然。
术、治国的艺术,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的黑暗。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一直贯穿这一过程, 这一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是潜伏的,需 要唤醒,需要让他们表现出来,加以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1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