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

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

目录1.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2)1.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2)1.2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 (2)2.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 (1)3.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3.1第一阶段 (3)3.2 第二阶段 (2)4.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 (4)4.1理念论 (4)4.2实用主义 (3)4.3现象学 (5)4.4理想主义 (4)4.5存在主义 (6)5.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5)5.1创造性的论证 (5)5.2 强调主观 (7)5.3历史思维 (6)5.4 强调描述 (6)6.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8)7.对该流派的评价 (9)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1.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1.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发展迟缓,产生了一些列问题,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等。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的寻找,产生了一些列人文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

1.2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50年代伴随计量地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

60 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

虽然计量革命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数据处理及强调理论重要性三方面),然而它却在想要达到其自行设定的目标方面,颇令圈内及圈外人士失望,因其成果并不是很好。

其结果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中,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化地理学家等倡议,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应为人文主义替代。

2.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人文主义地理不等于人文地理学。

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分枝,而后者一般是指除了自然地理及地理技术以外的地理学。

人文主义则特别注重一切事物的诠释皆基于人的思想、感觉与经验,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是最早对计量地理理论基础发难者,对其批判始于60 年代末期而于70 年代加强了火力。

其认为科学主义地理学在探讨问题及开发理论时,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所能发生的作用。

同时,他们更点出了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计量运动,其对知识的定义及看法,有太强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

人文主义者认为单单注重规律的寻求而舍弃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是忽视了这个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事物。

人本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是它们关注于作为一种有思想的生命,作为人类的人,而不是作为一种以有点机械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非人性者;而在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社会科学中就以那种机械的方式来表达或多或少有感情的人。

人本主义思潮有各种各样,因此没有公认的共同名称。

它们的共同要以是强调人本来面目的研究,而研究者的先决条件要尽可能地少。

其目标是认识人类活动的真实性质。

3.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3.1第一阶段1947年,赖特引入“Geosophy”一词,定义为“地理认知科学”(Study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

赖特认为,对人的主观意念的研究并不能用严谨的科学准则,对主观意念的研究却能为其他地理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背景和准则。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个的,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不同。

就地理现象而言,此一观点强调了地球表面之异质性及独特性(Uniqueness),而并不强调其通性( Generality)。

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了对“主观”研究的需要,但是赖特的这些思想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洛温撒尔(D.Lowventhal) 重新论及“Geosophy”,并就“外界世界和人脑画面”作了阐述。

他认为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许多诸如方向、距离、物质空间等基本要素,都是个人在文化、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观察的,这种外部世界及其观察者对它的理解的一致程度如何,都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对其进行检验。

柯克(W.Kirk)认为地理环境不是简单的一个“事物”,而是由“形状、内聚力和人类活动附加于其上的意义”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旦这个意义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下去。

所有这些相对较为零星的阐述,可以认为是地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所作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其研究方向尚不甚明确,没有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其逐渐积累起来的成果,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3.2 第二阶段人文主义地理学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时,当时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萌芽思想与有关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结合起来,逐渐完善自己。

由雷尔夫( E.Relph 1970)、段义孚(1971)、默塞尔(D.C.Mercer) 和鲍威尔(J.M.Powell 1972)等,将胡塞尔(Hussel) 的现象学哲学引入地理学的研究中,以期用现象学的有关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

同时,理想主义、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也被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吸收和利用,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因此现象学等哲学和早期人文主义地理学萌芽思想的结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伺候,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对于主要的研究内容空间、地方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哲学著作的讨论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对地方概念的兴趣扩展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之外。

4.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4.1理念论理念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哲学。

它的基本原则是:一切现实在某种方式上都是某种精神构筑,所以世界不会存在于人对它的观察和表达之外。

这个原则很久以来就被提出来反对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对客观证据的强调。

因此,根据理念论观点,人建立他自己的世界图像,他的活动就基于这个图像范围。

这个图像的性质是由它要建构起来的目的决定的。

理念论的核心是其一致性理论。

它包括真理的定义、对现实性质的说明和真理的标准(Ewing,1934,p.195)。

对实证主义者来说,当一个命题符合客观证据时它就是正确的;对理念论者来说,当它与已接受的理论一致时它才是正确的。

理念论就是一种认为知识完全是主观的哲学。

知识由各种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理论系统来整理;理论系统又用新知识的眼光来加以修正。

这种理念论哲学在某些历史学者种得到赞赏,他们曾为反对实证主义观点而争辩。

理念论历史学包括重建各个行动的特定关联域。

历史学者要重新思考其主题的思想。

所以的人类行动一旦表演出来就成了历史,而且只有通过应用理念论方法和进行历史学想象才能得到解释。

4.2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是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其始作俑者是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 Peirce)和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Ayer,1968),后来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刘易斯(C.I.Lewis)和乔治. 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如同理念论一样,它的基础是相信行动是由意图,对世界的主管解释构筑的。

这些解释要根据其实践意义来评价,因而真理被定义为足以构成信念的东西。

之所以足以构成信念,或是因为信念得以实现,或是因为它有益于信仰者个人的满足程度。

这就导出了以下简单的定义:实用主义按照意图和知识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根据有问题之情况的调节和解决,来定义意图和知识和实用主义是一种认为思想的意图和真理性要由实践用途标准来决定的学说。

4.3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建立在于理念论同样的基础上的科学哲学,这个基础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的。

现象学力图分析和鉴别主观知识的基本特点,以便不仅提供对人的认识,而且也具有通过揭示生活的意图和价值是生活本身更有意义的实践意义。

所以它的基本目标是直接考察和描述有意识地经验过的现象,不需要关于现象之因果解释的理论,更尽可能地摆脱各种未经考察的先入之见和预先假定。

现象学的发展是于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开拓性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现象学被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广泛地采用,其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与实证主义相比,它不认为存在一个单一的客观世界,更不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通过“假象—检验”模式来认知,重视通过“时期”的方法,集中注意直接的知识,另外通过“本质还原”的方法,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

段义孚认为,地理现象是“人类的镜子”,揭示了人类生存及其斗争的本质,通过对景观的研究,就能了解某一社会环境下各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的本质,就如通过艺术和文学来揭示人类的生活一样。

现象学方法对人文主义地理学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著名的地理学家西蒙指出:现象学有可能在历史、文化和人性的临近带揭示出“时空”的本质问题。

4.4理想主义现象学也法有不少弱点和不足,后来许多人文主义地理学包括雷尔夫、段义孚等都不再过于重视纯粹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其他如理想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及存在主义等均得到了有关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注意和应用。

理想主义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两名历史地理学家:哈里斯(Harris)和古尔克(Guelke)。

哈里斯认为,地理和历史一样,其研究均可采用理想主义的方法。

他提出的“历史思维”的概念受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重视。

古尔克认为,地理学不是为了“寻找法则”,也不是“利用什么法则”,因为就“不存在什么可供地理学家利用的客观法则”。

古尔克主张以理想主义分析方法分析地理学中的各个问题。

4.5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血拼,而是好多作家的组合。

最著名的存在主义者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雷。

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

与西方哲学传统相比,这种强调包括:方法上从客观世界转向主观世界,内容上市存在先于本质,“我在故我思”。

其结果是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真正存在不能通过认识的途径达到,而只能通过揭示和说明的途径达到。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之间差别比较细微,存在主义认为现象学中许多东西都是理想主义的运用,而存在主义对理想主义则持怀疑态度。

存在主义更为强调人所处的环境、人的个性及选择的自由性。

一些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和许多其他的社会科学一样,存在主义现象学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哲学都重要的多,它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社会的空间结构。

5.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其哲学基础一样不能定义为一套形式上的程序和技巧。

这一点,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致的意见。

但如果和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相比较,也不难发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研究有如下的独特视角:5.1创造性的论证人文主义地理学力图进行“创造性的论证”,实证主义则力图“形式论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