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象山港海水养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_张健

象山港海水养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_张健


3 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象山港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海水养殖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域, 才能保持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象山港滩涂 养殖历史悠久, 沿岸围塘养殖起步较早, 网箱养殖业近几年来也发展迅速, 适宜发展网箱 养殖的水域正被逐步利用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该海域海水网箱养殖业缺乏整体规 划, 加之随机地选择养殖水域、盲目地扩大养殖规模等现象较为严重, 且由于养殖业主多 为个体或组合经营, 环保意识较薄弱, 而对那些由不同县市共辖水域的集中管理也较为困 难, 所以象山港海域的海水养殖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张健等: 象山港海水养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5·
养殖的面积也较稳定。在浅海养殖中, 以延绳、筏式牡蛎的产量增长最快, 网箱养鱼的产 量也增长迅速。
统计结果表明, 目前象山港网箱养殖数量约 7 万只, 主要分布在栖凤双山海域、峡山 —薛岙海域和西沪港的外高泥一侧海域, 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大黄鱼、鲈鱼、美国红鱼、石 斑鱼、黑鲷和河豚鱼等经济鱼类, 2001 年网箱养殖的总产量达 9 109 t 。延绳、筏式牡蛎养 殖是象山港发展最快的一种养殖方式, 2001 年底养殖总面积达到 1 441 hm2, 产量为 36 105 t 。围塘养殖在象山港有一定的基础且发展较快, 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对虾和蛏子, 此外还有 青蟹、泥蚶、杂色蛤、青蛤和梭子蟹等, 2001 年底养殖总面积达 3 341 hm2, 产量为 12 987 t 。象山港藻类养殖的历史悠久, 主要的养殖品种为海带、坛紫菜和羊栖菜等, 2001 年养殖 面积为 507 hm2, 产量达 2 330 t 。
NH4- N 象山港海域 网箱区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95. 2
97. 8
0. 6
0. 6
4. 2
1. 6
89. 7
86. 2
2. 1
3. 2
8. 2
10. 6
83. 4
67. 4
3. 7
5. 6
12. 9
27. 0
95. 6
92. 6
1. 4
2. 4
3. 0
5. 0
2. 2 底质环境质量
表 层沉积物监测结果表明: 网箱养殖区总磷、总氮、有机碳、硫化物均有明显富集 ( 表 4) , 养殖区的硫化物含量与对照点相比竟高达 2 个数量级以上, 这是因为大量的残饵与 鱼类的排泄物沉入海底后, 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的同时产生了硫化物[ 4] 。表层沉积物 中铜和镉含量的超一类沉积物标准的比率均占总样品数的 10. 5% ( 总样品数为 19 个) , 这 表明象山港海域表层沉积物已受到铜和镉的污染[ 5] 。
N H4- N 后再逐渐被氧化成 N O 2- N 和 N O 3- N 。残饵的降解使氮、磷等诸污染元素进入水
体, 影响了正常海水水体中的 N/ P 比值, 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偏高, 这表明养殖所带
来的污染已超过了局部生态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 有机物质的分解大于合成, 使水体中无
机盐类增高, 从而影响了浮游植物群体固有的比例及食物链的结构, 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
注: 括号内为均值。
表 2 2000 年象山港海域水体不同季节水质类别
%
水质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超四类
冬季
TIN
TIP
0
0
0
0
0
0
13. 3
0
86. 7
100
春季
TIN
TIP
2. 1
8. 9
8. 3
91. 1
45. 8
0
41. 7
0
2. 1
0
夏季
T IN
T IP
0
0
10. 2
0
32. 7
95. 8
30. 6
4. 2
26. 5
0
秋季
T IN
T IP
0
0
0
0
0
0
2. 1
31. 3
97. 9
68. 7
·56·
东 海 海 洋
21 卷 4 期
类海水水质标准, 且冬季枯水期无机氮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测站占 86. 7% , 2002 年
已达到 100% , 故该海域水体全年均呈富营养化状态, 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应为氮和磷[ 3] 。
3. 2 排泄物、分泌物及药物的影响
养殖过程中, 鱼类的排泄物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分泌物都将排入水体, 同时, 为了防 止病害对鱼、虾的影响, 杀死有害生物, 还普遍使用了抗生素、石灰等药物和化学消毒剂, 这些排泄物、分泌物和药物等都将通过换水的形式直接排入海域水体中, 是引起海域水质 和底质污染的物质来源之一。对牡蛎生长期的排泄粪量进行的统计表明, 在 165 m2 的筏架 上生长 1 年所排粪干重可达 19. 3 t [ 8] , 而 1 hm2 筏式养殖扇贝 1 年排出的粪便高达 240~ 270 t [ 9] 。在滩涂养殖过程中, 为避免其它生物与养殖品种争夺饵料, 在投放苗种前还先在 滩涂上喷洒了农药, 致使在杀死非养殖品种种群生物的同时, 严重破坏了潮间带生物赖以 生存的环境, 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 1 残饵的影响
调访统计表明, 象山港内全年至少有 15 509 t 饵料 ( 湿重) 未被鱼类利用, 占投饵总 量的 27. 3% , 这些过量投入的饵料是污染海域的物质来源之一。Walain 等 研究了养殖过 程中磷的物质平衡, 饵料中的磷被鱼类利用的仅占 15% ~30% , 溶于水中的占 16% ~26% , 以颗粒态形式存在的则占 50% 以上。K apsar 等[ 6] 的研究表明, 饵料中有 3/ 4 的总氮和总磷 排入了周围的环境水域中, 其中 65% 的总磷和 10% 的总氮沉入了海底。在一些放养过密的 网箱区, 在潮流、风浪等搅动下, 富含氮、磷的营养物质会再悬浮或溶出继而进入水体, 使 局部水域出现富营养化或过营养化。大量的残饵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底质环境后, 有机质 的腐败和分解改变了原有的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条件, 促使病毒病菌繁殖[ 7\ 〗, 同时, 氮、磷 的输入也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对于水体交换较差的象山港内湾来说, 残饵直接对环 境构成影响, 特别是对底质环境的影响尤其明显。
0. 92 0. 96 0. 99
164. 12 82. 24 118. 47
0. 57 0. 35 1. 15
张健, 王春生, 施青松, 等 . 浙江沿海 ( 宁海) 电厂海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003.
张健等: 象山港海水养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7·
底质柱状采样可见, 该海域底质沉积物为近 1 m 厚的黑臭淤泥, 生物几乎绝迹, 这表 明 3 年以上网箱养殖的海域, 其底部环境已经恶化。
表 1 2000 年不同季节水质大面监测结果
季节 冬季 春季 夏季
pH
8. 09~8. 15 ( 8. 12)
7. 94~8. 02 ( 7. 97)
7. 96~8. 03
DO / ( mg ·d m-3) 6. 20~10. 43
( 9. 14) 8. 07~8. 91
( 8. 55) 6. 12~8. 48
( 6. 53) 6. 26~7. 57
( 6. 81)
( 1. 00) 0. 51~1. 78
( 0. 83)
( 0. 463) 0. 499~1. 120
( 0. 839)
( 0. 027) 0. 036~0. 066
( 0. 051)
( 3. 212) 0. 297~2. 188
( 0. 920)
稳定性。
除了养殖过程中的污染使水体呈现过营养化外, 本底较高的沿岸流和沿港排污等也对
其有直接的影响 。在高氮低磷的海域, 春季磷的大量输入, 还将会引起生物旺发, 这将对
赤潮的生成起催化作用。
表 3 2000 年不同季节无机氮的分配
%
季 节
NO3- N 象山港海域 网箱区
NO2- N 象山港海域 网箱区
1 海水养殖现状
近年来, 象山港海水养殖面积逐年递增, 其中浅海和围塘的养殖面积增长最快, 滩涂
收稿日期: 2003-02-18 项 目: 象山港网箱养鱼的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价资助项目; 象山港海域赤潮监测及浙江沿海 ( 宁海) 电厂海 域专题环境影响评价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张健 ( 1953- ) , 男, 安徽泗县人, 主任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无机氮是浮游植物赖以生长的物质, 三氮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由表 3 可以看
出, 除了基本不喂饵料的冬季 ( 1 月份) 以外, 春、夏、秋季鱼类生长的旺季, 象山港海域
网箱区与其周边非网箱海域水体中的 N O 2- N 和 N H4- N 相比, 含量均明显偏高, 这主要
是因为生物活动旺盛的季节, 养殖残饵和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转换成
0 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对海洋捕捞业的限制, 发展海水养殖、进行海洋农牧化生产已是当今海 洋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象山港海域的网箱养殖业自 1992 年以来有了较快的 发展, 随着港内养殖网箱数量的逐年增加, 人为在港湾内增养物种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 给 原本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威胁, 水域内的生态特征不断改变[ 1] , 鱼排区的生物量、 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降低, 养殖水域的环境问题正日渐突出。本文利用 2000 年 及 2002 年对象山港海域养殖现状及环境监测的调查和分析资料, 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给象 山港周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防治该海域环境污染应采取的措施, 为 象山港海域的生态环境研究和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96. 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