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间歇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应用

间歇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应用

间歇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的应用
【摘要】在短跑训练中应用间歇训练法,既可以复习和巩固短跑的技术动作,又可以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以及短跑完整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而且还可以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一举多得,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值得广泛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间歇训练法;短跑;训练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组间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肌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方法。

短跑作为田径赛中距离短,强度大,速度快的项目,它首先要求运动员具备跑的快的能力,同时要求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或距离。

因此,如何使用间歇训练法在专项运动训练中更大范围的推广与运用,是目前理论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短跑训练的认识不断加深,间歇训练作为短跑经典训练方法之一,在短跑项目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对间歇训练法应进行认真的研究。

1 专项运动训练中采用间歇训练法的重要性
德国著名中长跑教练波·格施勒和生理学家莱因特尔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造的。

他们把整个训练分成若干段,各段间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心率控制在120~180/分,加强对心血管的系统训练。

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以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以大大增强,以满足周期性运动项目的供氧系统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混合代谢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
氧代谢功能力、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通过长时间、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延长运动员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持续的运行机体能量的时间,通过调节不同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器官产生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并随时迅速的进入适宜的应急准备状态,适应不同训练环境的变化,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训练中,相对稳定的巩固和加强运动动作和技术。

2短跑训练
2.1短跑技术
短跑是一项周期性运动项目,它包括起跑,途中跑,终点跑,压线技术分配四个部分。

要求运动员不仅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等素质,提高短跑成绩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速度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在短跑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尤其是在跑道训练课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都要紧紧抓住专项跑的能力,即对速度能力这个核心来训练。

利用间歇训练法可以辅助教练和运动员达到以上的目标。

2.2具体间歇法的应用
2.2.1场地器材的安排
在田径场的直到上,根据情况选择两奇数或偶数道,每一个道在起点分别放置一个起跑器。

另外,也可以根据学校场地和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2.2.2方法的实施
运动员由某个起点利用起跑器蹲踞势起跑。

跑过40米后,慢跑或走到另一个起点,再利用起跑器由起跑开始反向跑回,循环往复。

所有的运动员可以从一个起点依次起跑,也可以两个起点同时起跑。

跑一个来回算一组,跑三次算一组,一次训练课可以跑三组,六组或者更多,根据具体的训练计划制定和调整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运动员从起跑到跑完40米,大约用时4~6秒,到下一次起跑前的慢跑或走大约用时15~20秒,使心率尽量恢复到120次/分。

组与组别之间休息6~10分钟。

当不同的训练阶段和对不同性别或等级的运动员,会有不同的要求。

教练员一般站在跑到的中间,及时观察,指导运动员。

同时,可以采用计时的方式,控制整个训练过程。

因为同样的场地器材,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因为要求或控制条件的不同,所收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教练员必须严格控制整个训练计划,训练过程和了解每个运动员,才能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议
在运用此法训练的过程中,尤其是少年运动员,一定要注意和有氧训练相结合。

因为间歇训练法能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耐受功能,增强其运输和代谢功能,使心机增厚,从而会造成心脏腔室的不同程度减小,影响运动员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而平时与有氧训练相结合,则将不会出现此情况。

因为,有氧训练的加强,能有效发展和增强心血管的各种功能,促进心脏腔室的不断增大,向“运动员心脏”方向发展,从而,可以为今后运动成绩的增长、运动寿命
的延长和运动生涯的辉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159
[2]丁月兰等.间歇法在田径训练中的运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5,3:54
[3]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1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