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数字鸿沟成因系统分析报告

我国数字鸿沟成因系统分析报告

我国数字鸿沟成因系统分析报告[内容摘要]针对建立测度“数字鸿沟”的结构模型,通过对我国数字鸿沟现状分析、已有关于数字鸿沟综合指标体系、测度模型和结构模型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指标,确定了影响我国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并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分析法分析其关系结构,构造了一个较为符合中国的递阶结构模型。

[关键词]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结构模型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数字鸿沟成了世人关注的问题。

缩小数字鸿沟已从传统意义上缩小电话接入及应用水平方面的差距, 转变成缩小数字接入 (即互联网接入)及应用水平方面的差距。

所以, 为测度我国数字鸿沟, 分析影响数字接入及应用水平差异的因素, 并构造影响因素关系结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数字鸿沟通常是指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 haves)和信息贫困者have(informationnot have nots)之间的落位差距。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

关于数字鸿沟这一名词的真正起源,众多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甚至认为其真正渊源不可具体确定,但大多认为以下两种比较适宜:一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特别工作组于1993年9月15日公布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议程》(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lnf rast ructure:Agenda for Action)中指出:“扩大‘普遍服务’资源能按照可承受的价格供一切人利用”是政府在NIl计划中的原则目标之一。

“普遍服务”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强调公众对信息技术、信资源和信息服务享有的平等使用权利,强调消除“信息富人”与“信息人”的差别.也就是消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数字鸿沟”。

二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s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在20世纪90年代1999年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告中提出的。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处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国家、地区而言,数字鸿沟的大小、特征、表现各不相同,政策关注点也不一样,而研究者的知识基础、偏好也有区别,这些都会对选择和确定数字鸿沟方法产生影响。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测算结果都要能回答清楚三个基本问题:数字鸿沟有多大? 数字鸿沟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测算结果能得出怎样的政策建议结论? 如果选用的测算方法能够对这几个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测算方法;反之 , 就是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方法。

———数字鸿沟有多大?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测算与描述的区别: 描述只能给我们一个基本印象 ,而测算则可以给出精细结果。

当看到“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3%, 而非洲仅有 5%”时,就能感觉到非洲与全球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但这是描述不是测算,并不能从中得出数字鸿沟大小的结论。

尤其是牵涉到大量不同指标数据的对比描述时,对数字鸿沟大小更不容易得出准确判断。

———数字鸿沟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历史时期,数字鸿沟的大小会因政策导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扩散本身规律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趋势的测算和判断则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鸿沟测算结果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这种变化趋势: 是不断扩大还是逐步缩小? 稳定还是反复? 程度如何?要清楚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历史序列数据进行测算,并保持测算方法的一致性、数据的一致性、范围的一致性。

———依据测算结果能得出怎样的政策建议结论?数字鸿沟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典型的问题导向特征 , 研究、测算都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服务。

这就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测算方面,还要比照测算结果分析研究形成数字鸿沟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而给出恰当的对策建议。

比如,我国目前正在致力于通过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那么在进行数字鸿沟研究和测算时就应更多地从如何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从测算的角度看 ,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好多指标设计等。

多指标设计是指进行数字鸿沟测算时尽可能将影响数字鸿沟的基本要素都考虑进来,避免单一指标的简单与偏颇。

当然,政策建议研究不能简单依赖于测算结果分析,还需要与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战略、目标、政策取向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相结合。

2、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也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

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鸿沟问题。

数鸿沟是伴随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所产生的新现象,它的存在具刻的社会不平等性和经济不平等性根源。

数字鸿沟的本质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在我国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中国与世界、中国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问的数字鸿沟。

2.1国际比较(1)世界各地区比较。

根据权威组织(Internet Wodd Statisti,www.)的资料显示,Internet用户已达1114274000个(数据更新日期:2009年3月),而其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图l描述了Intemet用户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其中亚洲由于人口基数等原因,用户量达到3.39亿,占世界用户的36%,在世界各地区中的Intem用户量上占据首位。

其余依次是欧洲地区3.15亿,占29%;北美亿.占21%;拉丁美洲O.96亿,占8%;非洲O.33亿,占3%左右(数n小,误差增加);中东地区O.19亿,占2%左右;大洋洲,0.1右。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区Internet用户的极不均衡。

当然,这种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

如果去掉人口因素,我们必须从Internet用户普及率来看问题。

从表l可以得出世界、地区人口和Intemet用户的统计值,从这些值当中,我们可以更确切地知道各地区Intemet用户的普及情况和用户2000一2007年的增长情况。

从表l中可以着出,非洲Intcrnet用户普及率最低,只有3.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9%;而最高的是北美洲,达到了69.7%。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可知.这种差距(即存在的数字鸿沟)表现出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的正相关。

而亚洲的普及率仅高于非洲和中东地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1 世界各地区人口和Internet用户统计(2)我国与美、日、韩等信息强国比较。

表2为中、美、韩、日四国Interact用户统计情况,从表2中用户普及率排名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Internet用户普及率只有10.4%,不仅远低于的16.9%,更是远远落后于美国的69.9%、日本的67.1%和韩国的66.5%。

和这些信息强国相比,我国有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

当然,要想成为信息强国,经济基础是强大的后盾支持,我国想在信息化建设和普及上撵上他国,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大信息普及的力度。

2.2国内地域比较(1)城乡比较。

虽然目前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率已经达到97%,但是农村电话扩散速度仍然较城市缓慢。

2005年,中国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率仅为 9%,低于城镇固定电话 14%的增长率。

2005年中国城市网民大约有 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 16.9%,而同期乡村网民数量为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

其中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 1/5,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 1/6,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

(2)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我国各省区信息化水平有着地域差别,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具体数值见表3。

虽然东西部的网民普及率都有所上升。

但不难看出东部和中西部互联网发展况仍保持有很大差距。

表3 2007年中国东、中、西人均上网基本数据表3、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因素对它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深入研究影响数字鸿沟的因素,对影响数字鸿沟的因素有深入的理解,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

下文就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

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地理、政策、文化、教育、种族等方面进行的,但大部分都是定性研究,并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分析。

美国商务部1999年发布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指出,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但持续降低的个人计算机价格和上网费用可能会使收入不再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因。

Rowem认为产生数字鸿沟主家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地理因素、教育和生育等因素。

E.1earlor等人通过分析亚洲和欧洲国家的网络应用,认为当前在Internet使用时,经济、制度、政治、社会仅化这四个变量是很重要的影晌因素。

Kumar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数字鸿沟的最重要因素,即“数字鸿沟”是内在的社会经济差距的结果。

WiISon等人也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数字鸿沟”的最要因素,只有对社会经济变量加以控制,才能使信息新技术的普及程度提高。

我国学者胡鞍钢、周绍杰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知识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以及通讯技术引进水平是影晌我国“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

根据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的归律,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我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科教投入和人才结构这四个因素是我国“数字鸿沟”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这四个因素正是我国“数字鸿沟”产生的根源。

其产生机理如下所示:图1 我国“数字鸿沟”产生机理描述由图可知,“数字鸿沟”的本质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

最基本的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而导致对科教的投入产生了差距,紧接着使得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人的素质不同,这些人之间的差距又使得他们在对信息技术接触和应用时产生差距,这种差距又引起了经济水平的差距。

所以这种差距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只有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字鸿沟”才会逐渐缩小。

由于我国的国情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我国的政府会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国外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使用 ,需要研究比较有针对性的中国数字鸿沟影响因素体系结构。

为了提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理想结构模型 ,需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 ,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数字鸿沟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