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风速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2月)和最热月(8月)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共有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
(用我国的湖泊) 答: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由于没有径流流出,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因而形成咸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答: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分配集中于夏季。 2.年际变化显著,旱涝年份交替出现。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诸流域降水变率最大,南方诸流域年降水变率相对较小。 3.地区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
5. 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因素主要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1)母质因素:首先,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其次,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第三,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与化学元素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元素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2)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在一定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别的土壤。 3)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最后再以有机残骸的方式回归土壤,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4)地形因素: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交换。 5)时间因素:时间可以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
Year 2002
1. 潮汐有哪三种类型?(6分) 答: 共有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3种。 1)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24小时50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相邻高潮或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也几乎相等. 2)全日潮 半个月内,有连续7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3)混合潮,又包括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两种。不规则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内,也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不等;不规则全日潮 在半个月内,较多天数为不规则半日潮,但有时一天里也发生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现象,但全日潮不超过7天。
2.什么叫径流模数?其单位是什么?(8分) 答:径流模数(M)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常用单位m3/(s·km2)。 M=Q/A。流量常有洪峰流量、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流量之分。故径流模数相应有洪峰模数、年径流模数、多年平均径流模数等。
3.波浪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四个要素?(8分) 答:波浪是指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等四个要素。 波峰:波浪静水面以上的部分 波谷:波浪静水面以下的部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波长:两相邻的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波高:波底和波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4.地下水的总矿化度与硬度是如何定义的?(8分) 答: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单位为g/L。 根据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分为5类:手写 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硬水按照德国度来表示可分为:手写
5.根据组成海岸物质进行分类,海岸有哪几类,海岸带分成哪几个部
分?(8分) 答: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1.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有的岸线曲折,有的岸线平直,岸坡陡峭。 2.沙质海岸可分为海滩海岸、沙堤-潟湖海岸和沙丘海岸 3.淤泥质海岸是由粉砂和淤泥堆积的低缓平坦海岸,海岸线多平直,但也有在海港内发育的岸线弯曲,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受潮流作用较大的海岸。 4.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地下岸坡三个部分。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潮间带位于高、低潮间;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下直到破浪有效作用的下界。
6.什么叫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纬度的
雪线有什么变化规律?(12分) 答:雪线-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为雪线。 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1.温度,形成多年积雪区,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摄氏度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而变化,低纬雪线位置较高,高纬雪线位置较低。 2.降水量,根据地球上的现代雪线高度来看,雪线位置最高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少,但这两个地区的温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如降水量影响大。 3.地形,雪线的高度还受到地形的坡形和坡向的影响。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雪线的高度比北坡的低。 由于影响雪线的因素不只有温度还有降水,所以全球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到副热带高气压带雪线高度逐渐升高,再向两极逐渐降低。
Year 2003
1. 简述自然土壤剖面构造及其特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答:土壤剖面构造:又称“土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具体说来,有三个基本的土壤发生层,即A(表土层 surface soil layer)、B(心土层 subsoil layer)、C(母质层 parent material horizon)层。 A层:是有机质的集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B层:是由从A层下淋物质所形成的淀积层或聚集层。 C层:为轻微风化的基岩层。 在同一土壤剖面中的每个土层与其上下相邻的土层之间,在土壤颜色、结构体、质地、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是逐渐变化的。但是对某一类型的土壤而言,它具有特定的典型土壤剖面构型。
2.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特点 答: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主要因素的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从南往北,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陆地生态系统的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主要因素的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内陆依次更替。以北美大陆为例,从大西洋沿岸的森林带向西,经草原带、荒漠带到太平洋又出现森林带。
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类型及其与海岸地貌的关系 答:海岸动力作用有波浪、潮汐、海流、河流等。其中以波浪为主,潮汐作用只在有潮汐海岸的地方对地貌起塑造作用。海流作用对海岸的地貌作用不如波浪和潮汐那样显著,河流作用只局限在河口地带。 1.破浪作用与海岸堆积地貌间的关系 1)泥沙横向移动及其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当外海波浪作用方向与海岸线直交时,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共同作用下做垂直与岸线方向的运动。形成水下堆积阶地、水下沙坝、离岸堤、沿岸堤、潟湖、海滩、等海积地貌。 2)泥沙纵向移动及其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当波浪的作用方向与岸线成斜交时,泥沙沿着岸线方向移动,形成海滩、沙嘴拦湾坝、连岛坝等海积地貌。 2.海岸侵蚀地貌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为明显,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平台等
4.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答: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已经写出。 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质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岩溶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岩溶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大,水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增多,另一方面,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溶蚀作用强。而气压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成正比。 2.生物作用,生物对岩溶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植物能给土壤提供大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