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导航离开 刷新关于本课程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第五节:构造地貌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节:大气运动第三节:物质输移第四节:能量传输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第六节:大气与人类第一节:水圈的组成第二节:水圈的结构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第四节:水的运动第五节:水分平衡第六节:水圈与人类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第四节:生态系统第五节:人与生物圈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第一节:岩石与水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第一节:水汽与天气第二节:水与气候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第二节: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第三节:生物和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物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四节:土壤与土壤系统第五节: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退出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气候的变化会改变地球表面水的分布,引致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构造运动或岩石圈的变动,岩石圈的变动或构造运动又反过来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
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气候的冷暖变化,导致冰川的进退和海平面的升降,从而引起地球表面水的重新分布。
现在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状况是,大陆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南极洲),而海洋集中分布在低纬地区与南半球的中纬地区。
在北纬30o~70o之间,陆地占地球表面的53.55%,海洋只占到46.45%;在南纬70o~90o之间,大陆占76.13%,海洋只占23.87%;而在南北纬30o之间,大陆只占25.8%,海洋却占到74.2%。
当冰期来临,海洋水蒸发减少,海平面减低,而中高纬度大陆冰盖发育、扩展,势必导致地球表面水的质量中心向高纬度偏移。
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动量是保持不变的。
即ωI=C其中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I为地球转动惯量,C为常数。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ω与地球转动惯量I成反相关关系:当地球转动惯量增大时,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就会减小;反之,当地球转动惯量减小时,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就会增大。
转动惯量等于物体内所有质点的质量(m)与它对旋转轴的的转动半径(r)平方的乘积的总和,即I=∑mr2。
在地球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转动惯量的变化取决于半径r。
当转动半径r增大时,转动惯量增大,从而导致转动速度的变缓;当转动半径r减小时,转动惯量减小,从而导致转动速度加快。
这个道理可以用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明:譬如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两臂并拢在高速旋转,当他伸开双臂,速度立刻就会减慢。
地球表面的物体或物质都在随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它们的转动半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赤道上地球表面的物体的转动半径最大,向极地地区逐渐变小。
到南极或北极点上,由于地轴(地球旋转轴)通过那里,故转动半径为零。
也可以这么说,同样一个物体,如果位于赤道附近,它的转动惯量是最大的,如果将之移动到极地地区,它的转动惯量将逐渐减小到零。
前面的分析表明,当冰期来临,地球表面将有较多的水以冰的形式集中分布到中高纬大陆地区,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水的质量中心向高纬度偏移。
地球表面的水的质量中心向高纬度偏移,将导致地球自转转动惯量减小,从而使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
当间冰期来临,中高纬度大陆地区的冰盖融化,融水回到海洋,地球表面的水的质量中心将向较低纬度迁移,从而导致转动惯量的增大和地球自转的速度变慢。
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学说,将构造运动或形变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来解释构造运动或形变的力源问题。
地质力学认为,地壳运动的起源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除两极以外,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离心力的作用。
图11-2 地球自转离心力图解如图11-2所示,地球上任意一点A,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都存在一个离心力。
即F=mv2/r=mω2 r。
式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A点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r为A点距离旋转轴的半径。
由此可以看出,离心力F随着旋转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
由于旋转半径r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因此离心力F也由赤道向两极减小。
一般来说,离心力F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是垂直地面的垂直分力f1 , 它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反,并与重力相抵消;另一个是与地面相切的水平分力f2,正是这个分力导致地球表层(地壳或岩石圈)由高纬向低纬的水平移动。
可以计算,这个水平分力在极地与赤道都等于零,而在中纬度最大。
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离心力增大,使地球表层向低纬度地区移动。
由于地球表层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性,地球表层运动的幅度与速度不同,便导致某些地区的挤压、某些地区的拉张和某些地区的剪切。
纬向构造带及其派生构造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水圈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离心力增大,使海水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集中,引起低纬地区的海侵和高纬地区的海退;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离心力减小,使海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引起低纬地区的海退和高纬地区的海侵。
当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时,不仅导致了南北向的水平切向应力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东西向切向分应力与惯性力的变化。
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产生一个自西向东的切向分力,同时还产生一个与这个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惯性力。
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所产生的切向力与惯性力的方向正好相反。
好像人们乘车一样,当车速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前仰后合的现象。
车速加快,人向后倒;车速变慢,人向前倾。
同样的道理,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地球表层就会向西漂移;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球表层就会向东漂移。
在这个东西向的切应力与惯性力的作用下,地球表层将发生东西向的移动。
由于地球表层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性,地球表层运动的幅度与速度不同,便导致了东西向的挤压、拉张或剪切。
经向构造带及其派生构造就是这样形成的。
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通过上述分析讨论,可以看出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致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
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反过来又导致气候的变化、水的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导致了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分配。
例如,大陆的漂移,导致了大陆纬度的变化,造山、造陆运动,使地球表面起伏增大。
这些不仅会改变大气环流、水圈的结构与轮廓,而且还会相应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新的岩石圈的变动,而且还会通过改变地表水平切向应力而改变地表水的分布,通过改变洋流运行速度以及改变大气角动量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
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郑大伟,1988;任振球,1990)。
在厄尔尼诺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在南北纬10o之间的低纬度地区,海水可以获得平均0.5 cm/s的向东的相对速度,大气可以获得1m/s的向东的相对速度。
也就是说,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气获得了较多的向东的角动量,引起赤道洋流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涌升流减弱,从而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升高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图11-3)。
图11-3 地球自转对厄尔尼诺的影响的可能途径(任振球,1990)大气环流、海水运动,都可以通过角动量的传递影响与改变地球自转的速度。
全球的相对西风角动量1月份比7月份要大4.2×1032gcm/s,这就是1月份地球自转速度比7月份要慢的原因。
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1-4简要表示。
图11-4 气候变化-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一答案卷1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