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 江苏卷)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5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 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及详解一、江苏2004(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

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江苏2005(8分)(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江苏2006【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五、江苏2008【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六、江苏2009【答案和解析】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探微江苏自主命题已经历了6个年头,从2004年-2009年的诗歌鉴赏题分别是:2004年考的是唐代柳中庸诗《征人怨》,题目分别是:(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5年考的是唐代李益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目分别是: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006年考的是元代魏初词《鹧鸪天?室人降日》,题目分别是: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007年考的是宋代辛弃疾词《鹧鸪天?送人》,题目分别是:(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008年考的是唐代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题目分别是:(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考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设置的三个问题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由此,可看出下列不争的事实:古代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必考内容,选材相对稳定,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偶尔也选择其他时代、题材的作品,诗体主要有三类:绝句、律诗、词中的小令、中调。

从作品定位看,一般是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或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

从考点上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鉴赏,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具体指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二是评价,即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题型稳定,一般是2至3道主观题,从发展趋势看,2道主观题为主。

分值近几年一直保持8分,09年10分。

关注点在相关知识储备,信息筛选,比较分析,评价审美等素养与能力。

从题目设计的角度看,主要有: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如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如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如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对表现手法的赏析。

多角度综合设问,如2007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设问点都很具体,提示也很清楚、明晰、简练。

每年的考点都有所侧重,6年的考点覆盖面几乎涵盖了鉴赏与评价的方方面面。

在设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提示语分别是:“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的看法”、“好在哪里”、“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等。

涉及“意境”、“表达技巧”、“炼字炼意”、“内容”、“主旨”、“评价”、“修辞”、“知识储备”等方面,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讲究解题技巧。

在解答有关“意境”题时,如2005年的“'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时也这样设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定要根据诗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上列2005年题可用“清冷、幽静”概括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