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政策 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 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 实施的不断深入及国家 对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力 度的不断增大,我国绿 色建筑在未来几年将继 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
设计理念
节
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 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 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
•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 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 人们所接受,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 济方面,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 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 的口袋,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 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要彻底解决这一 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使 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 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从而促 进生态建筑的推广。
发展动向
•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 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 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 体以及德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 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而在日本和新加坡,也 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 • 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 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 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 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 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 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 “适宜技术”就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 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 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 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 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 的目的。 • 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通常有三 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 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 接效力于适宜技术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 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 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 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 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 CO2 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 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生态技术
• 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 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 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 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 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 缺乏普适性。 • 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 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 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 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 技术”。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 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 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 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 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 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 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 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 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 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 化环境有关。
•
住宅 评估 中国在2006年制定了《中国生态
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个标准 主要是针对居民住宅的,主要参 考LEED认证体系,基本目标是 “促进住宅小区节约资源(节能、 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 污染”。这个评估标准分为五个 大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 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 环境、材料与资源。按照中国的 具体国情,制定了各项评分标准 和细则。
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 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 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 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 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 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 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 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 技术的范畴.
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 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 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 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 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 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 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 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 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 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 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 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 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 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 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 —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 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 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 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自 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 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 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 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 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 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
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 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 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 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 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 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 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 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 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 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 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 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 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 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 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 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 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 满意。
建筑要点
室内和室外环境
温度问题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 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 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 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 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 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 , 应注意身体个 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 , 并 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 , 现在常采用的 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 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 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 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 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 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 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 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 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 污水、有害气体) 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 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 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 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 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 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 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 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Fra bibliotek-徐文彬
2015
绿色建筑
依靠先进的技术,环保投资
如今已成为一笔可以量化回 报率的投资,这种回报率有 时甚至高到令人吃惊。
绿色建筑因节约能源和保护
环境而受到广泛关注,众多 企业发现了隐藏在绿色建筑 背后的商机与利益,玩起了 绿色生财术。
绿色建筑的介绍
O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 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 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 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 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 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 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 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地球需要大家的保护,绿色建筑让环境更美好。 15建筑工程一班宣传
15建筑工程一班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生态建筑简介
• 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 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 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 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 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 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 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 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 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 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