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实习报告 (道路勘测实习)
系 别:交通运输学院 专 业:交通规划与管理二班 年 级:2010级 姓 名:郝力力 学 号:10110326 指导老师:丁静声
2013年 1月 4日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2年12月24日——2012年12月31日
二、实习地点:重庆交通大学(第一教学楼附近)
三、实习安排: 12月24日:老师讲解实习任务、实习注意事项、确定分组; 12月25日:领取仪器,老师指定起终点,选线、基平测量; 12月26日:请假,准备考试; 12月27日:重测基平,测量转角; 12月28日:内业计算、定直线桩; 12月29日:定曲线桩、直线桩; 12月30日:中平测量; 12月31日:横断面测量、归还仪器; 四、实习目的、任务: 1、初测是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外来勘测工作。 初测的目的是根据计划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方案的勘测,从中确定采用的路线,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资料。 初测的任务则是要对路线方案作进一步的核实落实,并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和其他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的内业工作。 公路道路定测、即定线测量,是指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外来勘测和调查工作。其具体任务是:根据上级批准的初步设计,具体核实路线方案,实际标定路线或放线,并进行测量详细和调查工作。 五、实习要求: 1、注意事项: 1)实习期间,注意安全。 2)爱惜公物,丢失、损坏仪器者、按有关规定赔偿。 3)实习期间,缺席三分之一者,无实习成绩。 2、分组:每班分1、2、3三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本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秦利华 组员:郝力力、杨爱玲、雷迪、郑娟、李龙跃、周宇、吴伯建、向凯、郑立俊、李想 六、实习内容: (一)选线组:根据路线大致走向,在几个需要转角的地方以能看见前后焦点为标准,综合与附近建筑物的关系,以站在中间转折点的同学为准,对两边交点进行调整。最后用记号比将各点做好记号,以便于后续工作,因为后面曲线敷设以及地物测量主要由交点控制。这只能在路线较短的情况下才适用,如果路线较长则应该以以下方法确定交点。 1)前点放坡插点:前点一般有1~2人担任(需要放坡时两人)。其主要工作是:根据路线走向,通过调查,量距或放坡,确定路线的导向线,进一步加密小控制点,插上标旗(一般可用红白纸旗),供面定线参考。 2)中点穿线定点:中点一般由2人担任。其主要工作是:根据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及其它条件,修正路线导向线用花杆穿直线的办法,反复插试,穿线交点,并在长直线或相邻两不通视的交点间设置转点,最后选曲线半径及其有关元素。 3)后点测角钉桩:后点一人。其主要工作是用森林罗盘仪初测路线转角以供中点选择曲线半径用;钉桩插标旗;并给后面的作业组留下半径及其他有关控制条件的纸条。 (二)导线测角组: 1)标定直线与修正点位 ① 标定直线:对于相对长或直线间的地形起伏较大时,为保证中桩组量距时穿杆定线时的精度,导线测角组应用经纬仪在其标定的若干导向桩,供中桩组穿线临时使用。 ②修正点位:是指两交点互不通视时,选组在中间加设的转点(ZD)因花杆穿线不能保证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为此,导线测角组用经纬仪进行穿线对交点位置的微小修正工作,修正点位,正倒镜的点位横向误差每100m不能大于 10mm。在限差之内,分中定点。 2)测角与计算 ①测右角 路线测角一般规定为测右角(即前进方向与右侧路线的夹角)。 右角用不低于J6级的经纬仪,以全测回(即正倒镜法)观测,两次观测差不超过1’,最后取值精确到1’。 ②计算转角 右角按下式计算: 右角=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当后视读数小于前视读数时,应将后视读数加上360度,然后再减去前视读数。 基平的分工及内容:基平的主要任务是定出起终点的高程,并沿途敷设水准点以便以后采用。本组的分工为一人操作仪器,一人立尺,一人记录计算,一人查看地形作沿途水准点的记号。误差要求为两次测量的高程差不得大于30 mm。 3)作分角桩 目的是为了敷设平曲线中点桩(QZ),在测角的同时标定转角的分角线方向桩。计算公式: 分角读数=(前视读数-后视读数)/2(右转角) 分角读数=(前视读数+后视读数)/2+180°(左转角) (三)内业计算: 1)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符号说明: ——切线转向角;
R——曲线半径(m);
hL——缓和曲线长(m);
T——切线长(m);
E——外距(m);
sL——曲线全长(包括缓和曲线)(m);
J——校正值(m); Q——切线增长值(m);
R——曲线内移值(m); 0——缓和曲线角(°′″)
qTqRRT2tan)(
h02L)2-(180RL RRRRaRRE2cos1)(2sec)(
LTJ2 )2(18020RLLLhy
hLR900
232402RLL
qhh
342238424RLRL
Rhh
2)主点桩号计算公式 HYZHLh
YHHYLY HZYHLh LQZHZ2
JJDQZ2
(四)中桩组: 根据选线组选定的控制点位置、交点位置、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参数(或缓和曲线长度)及导线测角组所测得的路线转角,进行量距、钉桩、敷设曲线及桩号计算等工作。 1)中桩包括:路线的起点点桩、公里桩、百米桩、平曲线控制(主点桩)、桥梁或隧道中轴线控制桩以及按桩距要求根据地形、地物需要设置的加桩等。 2)直线路段上中桩的桩距一般为20m,在平坦地段亦不超过50m。位于曲线上的中距间距一般为20m,但当平曲线半径为30到60 m,缓和曲线长为30到50m时,桩距不应大于10 m;当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小于30 m或用回头曲线时,桩距不应大于5 m。 (五)水平组: 1)基平测量:基平测量应采用一组往返或两组单程测量。其高程闭合差应满足±L30 mm,符合精度要求时取平均值。水准点附和、闭合及检测限差亦满足上述精度要求。测量时的视线长度,一般不大于150m,当跨越河谷时可增至200m。 2)中平测量:水准路线应起、闭于水准点,其限差为±50mm。中桩高程取位至厘米,其检测限差为±10cm。 导线点检测限差为±5cm。 (六)横断面组: 1)横断面方向的确定:要进行横断面测量,必须首先确定横断面的方向。在直线路段,横断面的方向与路线垂直,而在曲线段,横断面的方向与该点处曲线相垂直,即法线方向。 2)测量方法:横断面测量以中线地面点即中桩位置为直角坐标原点,分别沿断面方向向两侧施测地面各地形变化特征点间的相对平距和高差,由此点绘出横断面的地面线。 七、实习过程: 2012年12月24日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昨天我们都收到短信的通知,今天8:00在1教学楼10516上课,并带上道路勘测设计教材。附上实习分组,我是第二组的成员,我们组的组长是秦利华,组员有:杨爱玲、雷迪、郑娟、李龙跃、周宇、吴伯建、向凯、郑立俊、李想,还有我。我们组女生有三人,这使得我们有较多的体力活,而在内业计算、画图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早上7:45起床,洗漱完毕后,我就直奔教学楼而去。 我到教室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讲课,我迅速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老师首先讲了我们三组的实习地点在1教学楼附近,然后给我们复习了道路外业勘测相关知识,包括选线组、导线测角组中桩组、水平组、横截面组的主要任务,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上交的测量资料。最后,老师介绍了我们2班由丁静生老师指导,以及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每天上午8:30到10:30老师进行答疑,并随机进行点名;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应该“赶前不赶后”,尽量在实习的前期多做一些工作,以免因天气原因无法完成实习。老师说完之后,有问题的同学留下来问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走了。晚上,我们组的成员进行了一番讨论,明天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测量工作。 2012年12月25日 今天是圣诞节,但是我们组没有放假,因为我们心中始终坚信老师说的“赶前不赶后”避免天气原因对我们的实习造成影响。早上8:30我们组的成员一起来到基础实验楼领取仪器,有:水准仪、经纬仪、塔尺5米、四根花杆、卷尺、锤子、帆布包。领取仪器后,我们就在基础实验楼前调试仪器。我们发现经纬仪的脚架上的固定栓无法固定经纬仪,然后我和周宇一起去找实验老师反映这个情况,老师十分亲切,亲自帮我们换了一个固定栓,十分感谢老师的帮助。朱老师来到基础实验楼前,领大家去看看这次实习的起终点,每组派出2到3名同学一起去看,其余同学负责看管仪器,我也是看管仪器的一员。等待老师回来的时候,各组就分别进行各自测量。 我们组决定分为两组:一组进行道路的选线,一组进行基平的测量。第一组是我、秦利华、李想、周宇、郑利俊,李龙跃;另一组是杨爱玲、郑娟。雷迪、吴伯建、向凯。这样能够加快测量的速度。由于校内车辆出入较多,人流量较大,极大地影响测量工作,但是我们不气馁,不急躁,完成自己第一天外业测量的任务。 2012年12月26日 今天下午,我们有《路基路面工程》考试,昨天特意向老师请假,今天不用进行外业的测量工作,我们将精力放在下午的考试上,努力准备下午的考试。下午考试结束后,我们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明天的测量工作,回顾了一下昨天的测量工作,经过我们仔细的验算,我们昨天测量的基平,高程闭合差不满足 mm,由此我们明天必须重测基平。 2012年12月27日 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灰朦朦的,昨晚下了一场雨。早上十分冷,我们还是很有毅力的起床,进行外业测量。当我们走到实习场地的时候,发现经过雨水的冲刷和车辆的碾压,前天用信号笔做下的花杆点标记已经不见了,我当时慌了,在附近找了大半天还是没有找到,我们只能重新确立一个花杆点,因此我们会多